潘亮彝《车桥闻见记》一卷

清潘亮彝纂。已见三地有藏:据1922年史鉴庭抄本复印,1册,淮安区图书馆,编号26;陈畏人抄本,1册,淮阴师院图书馆,299;稿本,1册,上海图书馆线善792402。

潘亮彝(1815—1883),字元钦,号谦亭,江苏山阳车桥人。潘德舆次子。咸丰七年(1857)廪贡生。孝友,守家法。闭户教授,读书史,数十年如一日。家世清贫,遗田数十亩,亮彝悉推予诸侄,而积欠的赋税则由自己承担。于人无干求,世尤多其义。

车桥在淮安古城东南,涧河横贯其间,由西向东,穿镇而过。相传镇内在涧河上架有五座木桥,如“車”字五横,涧水流经其下,如“車”字中间一竖,因象形而取名“车桥”。车桥水陆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市场繁荣,自古以来为山阳县东南部重镇,原有“五桥”、“十三庵”、“一百零八巷”之说。抗日战争期间,江苏省政府曾驻于此。

本书为作者《六畦轩存稿》之一。卷端题《六畦轩存稿》,其下题《车桥闻见记》。书前有潘氏自序,详述全书撰写目的、内容等,其文云:“此书以简洁大方为主,不可有意煊染。”“此书作于同治末年,光绪初年大致已成,约七十条,一万五千字。”“风清日朗之下,偶然弄笔,意到即书,故无次序。是书先集为经,而以诸人事纬之,故两世先德亦不备书,恐复叠也。”

是书杂记车桥之形势、古迹、物产、掌故及人物、氏族,如车桥命名来源、车桥河流、车桥古刹、车桥著姓、车桥潘氏之影响、乾隆三十三年(1768)车桥大火、车桥习俗等,并记车桥名人如郭海日、周是承、钱鹤侪、鲍同书等事迹。所记车桥潘氏家族人事尤详。潘亮彝云:“吾潘氏自乾降庚子岁(四十五年,1780)移居车桥,先大父抑隅公(潘宗睿)就鲍、邵两家之聘也。迄今溯之,九十余年矣。……其后先君子(潘德舆)继之。凡车桥问学之士,大半出门下。故车桥人至今思吾潘氏文学之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