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又巢之花卉屏

姚又巢(1841-1922),名琛,原籍浙江仁和(今杭州市),其父受“先世余荫,得官不就,日以诗酒自娱,精六法、工画蝶,有‘姚蝴蝶’之名”。他幼承家学,日事丹青,稍长又从杭州名家赵之琛学画。他为人“持躬谨厚,处世和平”,虽饱读儒家经典,但受其父影响,“舍科举之途,专肄实用之学”。咸丰末年,浙垣为太平军攻占,其父卒,他与母“避难深山,日驰数十、百里,与母昕夕侍奉。继又旅食江淮间,爱淮安风土,遂定居山阳。”(姚兆:《先君行述》)来淮后,举目无亲,先做小本生意维持生计,业余继续钻研书画,艺术日臻成熟,画名渐高,求画者众,遂弃商以卖画为生。约1871年,他援淮人画家边寿民建“苇间书屋”之例,于淮城东南隅购地建“补萝书屋”,作为读书绘画之所。他莳养菖蒲、花卉,种植菊花,友朋宾客常来品茗谈艺,一时传为佳话。

童玲:画家姚又巢

姚又巢的画用笔潇洒,赋色淸雅,时人称其“画山水有萧疏淡雅之趣, 花卉近恽寿平。”现代扬州画家何庵之(淮人)称:“姚之小品可与吴昌硕、齐白石相媲美。”

图片[1]-姚又巢之花卉屏-老淮安

这幅《花卉屏》,现藏淮安市博物馆,是姚又巢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作品。

《花卉屏》,每屏纵135厘米,横33厘米,纸本。原为四屏,现仅余其三,分别是兰石、荷花、梅竹三屏。第一屏,兰石图屏,上写巨石嶙峋,挺拔坚贞。石上苔藓斑驳,下有兰草二丛,正飘逸奔放,花香四溢。此图以石为脉,把两丛分散的兰花有机地统贯于一体,显得既严整又富于变化。所表现的是深山幽谷中的兰花,别有一种清高拔俗,自然天成的韵味。在画石上,此图以淡墨加赭石写石,重墨点苔,以润笔散锋随意皴染,大片的留白使画面清逸空灵,表现了危岩耸立,秀润坚贞。在画兰上,此图一反以水墨写兰的古法,而以水墨写草,花青画兰,鹅黄勾花,朱红点蕊,所写兰花舒展飘逸,清新亮丽,风致翩翩,线条流畅而富有弹性,行笔起讫有序,气胲贯通,自然显现出花叶的翻转变化和秀逸姿态。因此,此图既有郑思肖的峭拔,又有陈白阳的潇洒,还有郑板桥的苍劲沉雄的意味,反映了作者对传统的继承和求新求变的艺术风格。画上题诗云:“出谷幽处秉素心,及时香气遁遥岑,老夫惯享清平福,消受春风不用寻。”此诗是画意的最好的注脚,表现了作者的悠闲自得和对幽谷兰花的热爱。落款“又巢。”下钤“姚又巢”白文印。

第二屏,荷花图屏。此图写夏日荷花盛开之景,画面饱满,气势非凡,充满着生机活力。上写荷梗五根,纵横交错,参差有致;荷叶三片,一片黄绿,一片墨绿,一片荷叶初绽;荷花二朵,一朵含苞怒放,一朵是含苞待放的花蕾。全图清新艳丽,淋漓尽致,所写景物无一雷同,描绘了“接天莲叶穷天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色。从画法上讲,此图以没骨法焦墨渴笔写荷梗,浓墨碎笔点剌,所写荷梗遒劲挺拔,亭亭玉立。荷叶是用泼墨泼彩画法,根据荷叶造型用阔笔画出水墨淋漓的墨彩,再点簇皴擦,以增加墨彩层次。叶背用破笔皴染,勾以叶筋,奔放潇丽,淋漓尽致。而荷花用淡墨双勾,赭红敷色,花蕊朱红,似有阵阵清香沁人心脾。荷梗根部有淡彩勾画的水草,似隐似现,飘浮于水面,给人增加了水的感受。故此图虽不画水,却有荷梗植入水中的视觉效果,颇耐人寻味。画上题字曰“香清日远。”落款为“又巢。”钤“侃翁”白文印。此“侃翁”为姚又巢之雅号,据载,姚又巢为人谦和,性格开朗,尤喜与人“穷侃海聊”,晚年自号“老侃”,人皆称“侃老”,故治此印。。

第三屏,梅竹图屏。这是一幅典型的文人画,上写红梅和墨竹。红梅势若虬龙,扶摇向上,枝上千花万蕊,花香四溢。而墨竹是枝叶向下,有浓有淡,上下交错,左右纷披。此图是以墨竹的潇洒来衬托红梅的艳丽,把红梅傲霜斗雪、不畏严寒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从画法上讲,此图红梅是以淡墨写干,浓墨点苔,老干新枝,遒劲奔放,错落有致。笔墨老到娴熟,墨分五色,更添逸趣。其花是淡墨圈花,浓墨点芯,敷色淡红,妍而不媚,鲜而不俗,抒发了梅花挺拔向上,清新亮丽,生意盎然的品德。而墨竹是淡墨写枝,浓墨写叶,疏放豪宕,墨沈淋漓。画上题句云:“几生修得到,一生不可无。”高度赞扬了红梅的优秀品德。落款为“乙未重阳五日西窗,武林姚深客淮上写”,下钤“又巢”方印。此“乙未”为光绪二十一年(1895),此时作者已55岁,正是艺术上最成熟的时期。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