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节孝祠,坐落在淮安市县东街,是为宋代名扬四方的孝子徐积建立的。
徐积(1028-1103),字仲车,北宋楚州(今淮安)人。晚年居淮安南门外,因而又号“南郭翁”,宋治平四年(1067)进士。徐积是一位博学广闻的才子。父亡后,不愿出仕,中年有耳疾,居于穷乡僻壤,但有客从南越来,徐积和他谈论“山川险易,镇戍疏密,口许手茴,若数一二”。客叹曰:“不出户而知天下,徐公是也。”他自小及老,日作一诗,元佑二年(1087),近臣合言积养亲以孝著,居乡以廉称,道义文学显于东南,建议朝廷予以重用,但因年过五十有耳疾而不能出仕朝廷,故任命他为扬州司户参军。绍圣三年(1096),转和州防御推官,不久改宣德郎监中岳庙。他去世后,被赐谥“节孝处士”。
徐积确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孝子。据《山阳县志》载,事亲至孝,“以父名石,终身不用石器;每山行或庭宇遇有石必跃过或误践必呜咽流涕。人问之曰:“吾遇之怵然伤吾心”。父亡,事母至孝,朝夕冠带定省,年四十不婚不仕,乡人迫令其就试,则葛衫草履,亲自推着载有母亲的双轮车赴京应试。平时,他热心伺奉老母已至精心入微程度,生夜伺母寝后始读书不使母知,母叫他读孝经,他读到流涕不能止的程度。母亡,水浆不入口者七日,悲恸呕血,守墓三年,卧苫枕块,衰经不去体;夜伏墓侧,攀树哀号。翰林学士吕溱过其庐闻之,亦落泪曰:“使鬼神闻知亦当泣下也。”他还能做到“日常设考妣几筵,晨昏起居执爨?馈食如生。思母所甘日以供祀,日必奉酒,每祭皆举匕箸进於像上,若食之者像母淋漓”。他的敬孝之举,感动了当时的官府百姓,故当其去世后,在其家乡淮安建了祠堂,名曰“徐节孝祠”,以示祀之。徐节孝祠始名徐夫子庙,宋嘉定(1208-1224)间宋守苗公仲渊建,庙与赵康州(康州太守,楚州人,名师旦)庙相接,后并称为忠孝祠。(《淮阴金石仅存录》)
据邱象随《重修宋节孝徐先生祠碑记》和《重修山阳县志》记载,徐节孝祠有二,其一“在郡城观风门外三里许,先生考妣墓与先生墓之陲”,“明天顺二年(1458)建,久圮”。另一“在县治东间创自明万历间”。
明景泰天顺间太守邱陵即其祠讲学,曰节孝书院,奉祀养士如旧。经过十余年,知府杨昹(昶)(仁和人)予成化戊戌年(1478)承修。又经过四十年,正德戊寅年(1518)知府薛[斌金](魏县人,进士)修之。嘉靖七年(1528)唐龙总督漕运,拜徐节孝祠,见柯荆棘堂潦,狐穴雀穿;即檄太守葛木(上虞人,进士)重修徐积祠墓。“以承先生之德,树先生之风声,使乡闾皆有所矜式,其文炳炳可诵也”。嘉庆四十一年仲春乡人陈幼学、裴铠、杨儒、金楼、刘良卿、金应义、石寰、卢炤、仇章、阮嘉林等刻徐积像及芸庵赞于石。其赞曰:
屹然玉立,俨若神躬。曰节曰孝,千古清风。
万历戊戌年(1598)推官曹于汴摄府事,“特增高墓基,行祭。又知其敝里亦迤县治东不远,遂即此为祠,且廉其裔,子孙有益,上于直指,充奉祠弟子员,是又其一也。”曹公在县东街重建的节孝祠,南向,堂屋三楹,量石像于其中,大门、二门各一楹。又觅得旧庙石狮一对置于门下。节孝书院也在祠中。(邱象随《重修节孝徐先生碑记》)。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李经正任郡守,又重修祠宇,移曹公像于其左,康熙三十四年知县关釴、康熙五十七年知县徐恕再度整修。漕督张之万(南皮人,进士,清同治五年任漕运总督)于同治六年(1867)、八年“拨给宝应、山阳秧麦田数十亩为祠费”(《重修山阳县态》卷二)。
县东街的徐节孝祠经多次整修,“南向,堂三槛,大门、二门各一楹……。大门右接二簃,居其裔孙以守之。其旧南向堂之西则又堂三楹,西偏东向三移,堂之前讲堂三楹,偏西接南向三簃,是皆前荐绅父老德曹公,即依先生祠以生祠曹公者。堂之东则又堂三楹,东偏增二簃,又南前西向贮碑碣三楹,以祥兴陆丞相配享先生,今仍之”(《山阳艺文志》卷三)。
徐节孝祠自建成后,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多来此拜祭,并留下了描写祠堂与赞颂徐节孝的诗篇,现抄录部分如下:
明正德二年进士、右副都御史潘埙《谒忠孝祠》诗云;
瓣香祠下走村翁,海气山光肸响通。
乡社守民归厚德,国家养士收全功。
慈乌每夜声如咽,精卫于今血尚红。
几度来游虚帐望,落花飞絮满春风。
明正德九年探花郎、翰林院编修蔡昂《节孝书院》诗云:
节孝祠前梅树古,嘉宾离离足风雨。
野人采摘进中堂,堂下婆娑纷拜舞。
百年淮海一徐翁,史家立论文章宗。
淮使名编卓行后,翁乎上友南阳龙。
徐节孝祠现存房屋十七间,均为硬山顶,抬梁式。分朝南前后两排及东西两厢。前排面阔五间15.6米,进深9檩7米,檐高3米;后排6间,东三间面阔10.65米,进深7檩7米,檐高3.2米;西三间面阔8.2米,进深7檩7米,檐高2.8米,东厢三间面阔8米,进深5檩5.5米,檐高3.2米,西厢三间面阔7米,进深4.3米,檐高3.2米。该祠于一九八五年五月被公布为淮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