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衣街,这条名字听上去略带古意的大街坐落在繁华的古镇河下的北部,是河下一条有着500余年历史的古老的商业街,这里曾是河下商业的摇篮。
这就是估衣街的东入口。
沿街的门面房见证了商业街的繁华。
估衣街的深处隐藏着一处珍贵的遗存——新城西门残存的一段城墙,左侧隐约可见券门痕迹。
虽曾经沧海,却风貌依旧。
估衣街是一条东西方向的大街,东起新城西门口(苹果桥头),西至石工头,全长约800 多米,街宽3~4米。街巷地面都是长1米,宽0.5米,厚0.1米的条形青麻石铺设而成,俗称青石板街。
估衣街的东入口——新城西门口。此处是淮安北乡人进城的必经之路。
满街的石板是历史的记载,也是老街的骄傲。
整齐、规整的石板
石板上的凹槽印证了车水马龙的繁华。
估衣街的豹尾——与众不同的楼阁式建筑,也是老街的一个标志。
据考证,估衣街就是淮河、黄河夺淮入海南大堤的遗址。而这条街可是当年康熙爷下江南年间改造的市面。街道由一个程姓徽商捐资的,徽商有钱,做这事非常有脸面,又是功德无量的好事,还能流传百代,他何乐而不为呢?
黄河夺淮入海示意图
石工头遗址明显高于周围地区,印证着估衣街是古淮河、黄河夺淮入海的南大堤。
康熙大帝南巡图
这栋楼是程氏盐商后代的住宅,位于估衣街的东入口,显得有点理所当然。
估衣街的北边是一条古市河,因此,北侧的巷陌很少,东头只有二帝阁向北的仓桥街,西头只有通向河边的殷家码头巷,而在南侧从东到西分布八条巷子:钉铁巷、粉章巷、打铜巷、周官巷、草楼巷、倪家巷、七条巷、堂子巷。
仓桥街
一屋三檐——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雨檐的雕花清晰可辨。
小巷深处也铺着石板路,不能不说富庶的体现。
最早,估衣街只有估衣铺,因而得名,为昔日集中出售服装之所,反映了淮安服装行业的鼎盛局面。她是淮安现存城市布局中,有踪迹可寻的古老商业街。鼎盛时期,这里成为河下以及北乡地区绸缎、布匹、毛皮、服装、笔墨文具、中药材及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
沿街的四开间的门面,显现了户主资本雄厚。
人本化的店面门设计——廊檐,可以供顾客、行人避免日晒雨淋。
虽然经过改造,门面的格局没有改变。
经营中药材的人家,房间中弥漫着中药气息。
估衣街上的建筑,青砖灰瓦,造型简朴,虽有装饰,但繁简得体。两侧至今还有一半以上的建筑是明清时的小瓦二层小楼结构。尽管外貌已有改观,尽管外墙已非昨天,但风格仍然未变。
估衣街最为典型的建筑——沿街两层小楼。
一瓦一木可见当年风采。
线条优美、造型古朴的屋脊
木雕工艺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也映射着主人的志趣、品味、财富。
高大的门楼
两相对应、相映成趣的脊尾
估衣街上当然卖估衣,就是卖旧衣。一街筒子的店铺,琳琅满目,比比皆是,卖得最多的是旧衣服。清代崔旭在道光四年(1824)写有《估衣街竹枝词》一首:衣裳颠倒半非新,挈领提襟唱卖频。夏葛冬装随意买,不知初制是何人。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估衣街上主要店铺——估衣店的经营活动。
中国古代的服装——服饰、鞋帽
丝绸云锦百褶式花卉长衫(淮安王麟墓中出土)
丝质汗巾(淮安王麟墓中出土)
估衣声声如歌唱。您听:“大褂子八成新,穿现成的少费心,大褂只卖小褂子价,穿在身上刷括括,四十铜板还嫌贵,加送一条系腰巾。哎——哪位要?”
估衣街上的名胜,二帝阁当属第一。二帝阁,坐落在估衣街与粉章巷、仓桥街交叉口,一座正方形四角飞檐的亭式楼阁,是估衣街上唯一的骑街建筑,阁下行人,阁上供奉着文昌帝君和关圣帝君的塑像。
领一时之风骚的二帝阁就曾坐落在这个十字路口。
古天兴观是河下镇一座有名的道院,其建筑、彩塑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道教文化内涵。据《淮城信今录》记载:“古天兴观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在河下人心目中,天兴观有如玄妙观之于苏州,夫子庙之于南京,城隍庙之于上海。
大殿
饱经沧桑的三官殿如今是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木构建筑的典型
估衣街住过一些不寻常的人。近代江苏著名中医、“两淮名医”汪筱川先生、现代江苏省著名的中医章湘侯、近代水利专家殷自芳等,他们创造了估衣街的繁华和传奇。
汪筱川先生旧居遗存
汪先生旧居院落里的井。这口井曾经救人无数,如今破落的旧居让人唏嘘不已。
遥想当年,估衣街,车水马龙。欣慰的是,许多和她一样齐名的街道早已灰飞烟灭,尸骨无存,而估衣街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如此这般比照,估衣街是幸运的!
坚固的通济桥坚守着自己的历史使命。桥长6米,由6块宽60厘米、厚40多厘米的石板建成,不得不让人赞叹。
古风依旧的估衣街
绝无仅有的老物件,能叫上名字来的人少之又少。
极具艺术价值的砖雕,寄托了人们的理想。
精美的过当,抬头见喜。
文字:末年留言 吟龙 藏乐 尘土飞扬 柳凝寒烟
图片:十三月 飞鸽传书 我们的吴承恩 古道清风
飞龙在天 淮青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