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幅幅故乡情 / 毛鼎来

——国家一级美术师丁廼武的艺术生涯

丁廼武,著名版画家,国家一宝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美协江苏分会理事、江苏版画家协会理事、江苏版画院特聘高级画师、淮安画院副院长。

1998年2月28日,廼武先生收到来自北京中南海的一封信,是李鹏总理寄来的。信中对丁廼武出于景仰怀念、和一个艺术家的历史责任感,为纪念周恩来同志诞生一百周年,花费三年时间创作的大型版画组画《大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组画《大鸾》是作为周总理故乡画家丁廼武以虔诚之心奉献给这位伟人的一瓣心香。在这里,丁廼武对历史真实进行探索与概括的基础上,以深巷故宅、大鸾出世、钟爱、谆谆母教、初为学子、关祠惊雷、如临宝窟、岳庙留连、忘年交、先贤厚望、严师苦心、新潮涌动、炎凉倍尝、愤怒抗争、登高望远、大鸾展翅为题,选用了凹版油印这一版画创作形式,凝重、厚实、深沉地塑造了二十世纪初处于国难家愁中的童年周恩来形象。评论这套组画不仅是一件成功的艺术品,而且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随着岁月的流逝,它在周恩来艺术形象塑造上的补缺作用将日益显著。

组画发表后,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等迅即对丁廼武先生作了专题采访报道,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香港文汇报、江苏美术、中国文化报等报刊相继作了报道或发表了专栏文章。现组画《大鸾》已被江苏省美术馆、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等单位收藏。

作为一个艺术家,丁廼武又一次领略到了登攀后的无限风光,在无数次琦成功以后,他又获得了一次新的成功。

作为版画家,丁廼武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崭露头角,他描绘运河风情的版画作品,尤其是水印木刻在同辈人中脱颖而出,令江苏画界不得不刮目相看。然而丁廼武在创作道路上的最初跋涉,却是无比的艰难。

1941年1月,丁廼武出生于古城淮安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祖父为塾师,擅书画,尤擅仕女人物,因家庭的熏陶,自幼便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1953年,初中时便有作品被选送出国展出并赠送国际友人,1956年便有作品见诸报刊。丁廼武因其绘画上的天资禀赋,使他产生了一种“少年心思当拏云”的自豪与自信。而正当他决心迈向艺术殿堂之时,1957年的那场政治运动将他父兄错划为右派,丁廼武受了殃及。1959年高中毕业时,他理所当然地被拒之于高等艺术院校大门之外,不得已参加了工作。然而,他没有气馁,以极大的毅力选择了一条自学成才之路。在淮安文化馆工作期间,他结合本职工作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同时他还以超出常人的刻苦和勤奋,系统地自学了大学美术专业的基本课程,广泛研究了中外绘画多种流派的理论与技法,兼收并蓄,并坚持进行刻苦的基本功训练。这为他以后的创作实践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50年代末,水印木刻这一版画创作的崭新样式在江苏悄然兴起,丁廼武风云际会,于1962年、1963年两次被选送参加江苏省水印木刻进修班学习,1982年在淮安报社工作期间又被选送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得到了前辈大师吴作人、李桦、王琦、黄永玉等的直接指导。1986年调淮阴画院从事专业创作,并任副院长。在这以后,他便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四十余年来,丁廼武先生创作了千余幅美术作品,尤其是版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被选送到美、苏、英、法、德、日、意,印度、澳大利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展出,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博物馆妒其部分作品作为艺术珍品收藏。1992年,江苏美术家协会、江苏反画院等八家单位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了《丁廼武画展》,著名画家李桦、亚明为展览题词,徐天敏、陈大羽为画展剪彩。同年《丁廼武画集》问世。1999年他荣获了中国版协颁发的“鲁迅版画奖”。

丁廼武版画创作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水印木刻更取得了独特成就。江苏水印木刻,是我国版画创作中推陈出新的一朵奇葩。它既具有强烈的刀味木味,又蕴含着传统中国画的水墨韵味。它是版画与水墨画的结合,是用版画的刀法、水墨画的传统技艺在宣纸上作出的道道地地的中国现代版画。这种具有水的灵秀,墨的浓韵的艺术手法,强烈地吸引了丁廼武,他认准水印版画是抒发自己对故乡深情的一种最好的艺术载体。于是他带着运河的涛声,淮河的帆影,苏北里下河地区悠扬的劳动号子,甜绵的吱吱橹声,跨进了水印木刻的创作行列,成为江苏水印木刻学派早期探索队伍中的一员中坚,也成为我国较早从事创作现代水印印版画并卓有成就的画家之一,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朴素、清新、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艺术风格。

《歌声十里飘满河》是廼武1962年最初以大运河为题材而创作的水印木刻处女之作。其时丁廼武才22岁。这幅木刻,实际上是他对古老大运河的最初呕歌,是他对大运河文化的最初发掘。画面上那船家姑娘双手抱膝、倚桅而坐的美姿,那融进大自然的悠闲神态,活脱脱描绘了大运河的新生。这不禁使人联想到那带着镣铐开挖大运河的奴隶,那淌着汗水在人生路上一步一步喘息而行的纤夫。现任江苏美协副主席的张新宇先生当时在《雨花》杂志发表评论文章,盛赞此画:“具有一定的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把人们引进了诗一般的境界:饱帆下,两个纯朴而美丽的劳动妇女,引吭高歌,歌声伴着春水在河上荡漾……,我们听到的再不是水乡妇女倾诉苦难的悲歌,而是看到解放后劳动妇女无比愉快舒畅的崭新精神面貌。”此作在1980年省文代会上被评为建国以来优秀美术作品。

继《歌声十里飘满河》之后,丁廼武又于1963年创作出充满里下河地区风情的《晨出》、《丰收》、《晚读》等一系列水印版画作品。这些作品以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和清新秀雅的水墨效果,使人耳目一新,受到了美术界好评。《文艺报》发表评论文章,称赞这些作品“给中国现代水印版画表现方法开拓了新的途径”。这三幅画全部入选1963年《第五届全国版画展览》,并多次选送出国展出。《晨出》被中国美术馆、天津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收藏。

1971年,为纪念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词发表20周年和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将举办全国美展,丁廼武积极倡议,在领导的支持下,组建了淮安美术创作组。由丁廼武、薛宝仁、吴夕兴等七人组成,丁廼武任组长,创作版画组画“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丁廼武和创作组的同志一起沿着淮河深入生活,到治淮工地与民工实行“三同”,实地写生搜集了大量创作素材。在此基础上,丁廼武调动全组制作人员积极性,并亲自执笔操刀、严格把关,既开阔舒展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这一人类罕见的治水创举。“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组画参加1972江苏省和全国美展,作品问世后迅速引起轰动。组画被拍成了纪畏片在全国放映,《人民中国》专题向国外作了介绍,上海复制成大幅壁画在外滩展现,西德出版的大型画册《中国现代版画选集》将其全部作品收入,中国美术馆等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丁廼武在艺术思想和艺术手法上又有了新的追求,积极探索丝漏及纸版等新的版画艺术语言,进入了更高一级的艺术层次。丁廼武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橹声》、《信息》、《呼潮》、《小憩》、《戏装女子》、《珠穆朗玛峰》等。《橹声》以其“清新卓绝的艺术风貌和泥土气息”被选送参加印度第八届国际现代美术展览,画面中“那一畦畦嫩黄色的菜花”,“那一大片水墨淋漓的投衬在环绕菜畦清漪中的倒影,道尽了里下河地区的水乡美色”,这是油印版画和传统水墨画技法所绝难表现的。此幅画被对外文委中国展览公司选送到近二十个国家展出。《呼潮》获1986年江苏省版画展览优秀作品奖。丝网版画《戏装女子》被中央美院收藏并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作品展出国展出。

丁廼武在1989年创作了水印版画《珠穆朗玛峰》,这幅画艺术地再现了珠峰在苍穹下云海间肃立于群山之巅让人震颤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人类崇高的追求极顶的向上精神,也表达了他在绘画艺术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不息追求。这实际上是他对实践艺术无止境的一种特殊的宣言。进入90年代丁廼武又热衷于中国画人物的探索,努力拓展自己的笔墨新路。曾几次去云南和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深入生活,醉心于傣族、维吾尔族及其它少数民族风情的描绘。在创作时追求一种意象式的创作方法,追求神似和感情的发抒,画面夸张变形,线条自由挥写与墨晕彩色交融,形成了一种与版画写实风格迥然不同的情韵。此阶段的代表作有《母子图》、《傣家节13》、《对镜簪花图》、《赶摆路上》、《似水荒年》等。

丁廼武的创作实践与艺术成就已在世界上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一点从大量外展作品可以证实。而鲁迅先生的老朋友、中日版画友好交流活动家内山嘉吉先生讲得更清楚:“您在百忙中从事版画刻作,并获得可喜的成就,钦佩之至。”

尽管丁廼武的画在国内外广为流传,但他作品的根却深深扎在故乡的这片沃土上,因为丁廼武对生他养他的家乡始终怀着挚爱之情,他已把自己和作品全部融入古老的大运河文化和淮河文化之中。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