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徐爱明 淮上会
龙窝巷位于淮安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地处上坂街和驸马巷之间,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巷子。巷子不甚宽大,长度也不足300米,但是在淮安古城她的名气却不小。
龙窝巷标牌
乾隆《淮安府志》记载:龙窝巷,大圣桥东转南。
与西游文化有关的大圣桥
龙窝巷纳入了上坂街—驸马巷历史街区
龙窝巷南起镇淮楼西路(原响铺街),北接西门大街,文渠经大八字桥,傍依巷子西侧老民居的屋后,由南往北流淌。
镇淮楼西路
西门大街
文渠傍依着老民居流淌
古老的街道
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龙窝巷的名字就是一个传奇。有人说龙窝巷因曾是宋太祖赵匡胤下榻之处而得名,也有人说龙窝巷是因为曾挖一窝蛇而得名,更多的人说龙窝巷因巷内千年的甘泉古井被称为龙窝而得名。
龙窝巷的得名众说纷纭
由于世事变迁,老民居的来历有时也成了历史之谜。
虽居在文渠之畔,大户人家几乎家家有井。
各类店铺也沾尽地利之便
巷子北端横跨文渠上的红板桥(古称等仙桥),向西连接驸马巷、小人堂巷。巷子东侧的多子巷是连接上坂街与龙窝巷之间的东西小巷。
古称等仙桥的红板桥
名字有点古怪的小人堂巷
依稀可见“多子巷”字迹的古老巷牌。多子巷原名百子巷,后因害怕皇帝忌讳,改名为多子巷。
龙窝巷虽历千年沧桑,但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巷子的格局基本没有变化。巷子两侧座落着众多老民居,多为明清、民国年间的建筑物。
房屋普遍显得高大、气势非凡
成片的老民居历经沧桑
传统的槅扇门、廊檐
两脊交会,和谐共存
走进老巷,满目的青砖灰瓦,精巧的飞檐雕壁,仿佛置身于久远的历史,每至一处,都使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青砖灰瓦让人心生怜爱
拱形廊檐令人惊叹不已
门顶过当使人遐想连连
粗大梁柱叫人叹为观止
品味老民居,它们遍布在古巷的每一个角落,虔诚地站立,娓娓地述说着古城的故事,款款地迎接着往来的嘉宾,它们是古城永不褪色的灵韵。龙窝巷20号的王蔚华宅,旧时豪华无比,规模较大,现存建筑近4000平方米,有房数十间为“淮安市级文保单位”。
王蔚华宅后门临龙窝巷。王宅地面高出巷子一米之多,被人称为“龙窝巷高门台人家”。
王宅中的走马楼是目前淮安唯一一座遗留百年的口形楼宇建筑,是典型的晚清、民国时期的淮安富商豪宅,也是古城淮安文物的一个亮点。
庭院深深,花木葱茏
王宅是典型的徽派民居与江淮民居建筑风格溶于一体,砖、木、石三雕点缀其间。
龙窝巷中段仅百米长短的横向连接上坂街的多子巷中还是一门多进士的许焕旧居,东临上坂街,西靠龙窝巷,也是淮安市重点保护名人故居之一。
整个多子巷的房子几乎皆为许家所有。许焕,同治癸亥进士,曾任安徽霍山知县,许氏系淮安四大家族之一。
这样的大门才有大户人家的气派
木雕保持着当年的风采
砖雕依然精细美丽
龙窝巷37号,原为一片空地,因总理故居要对外开放,侄子周尔辉一家要迁出故居。于是在这块空地上建了大约六七间青砖小瓦、砖木结构的房子,堂屋体量形制与老堂屋相同。后因有人反映,堂屋影响后边人家采光,周尔辉家住进了城内小羔皮巷不高不大的新房。
看似平常的房子折射着伟人风范和品格
高远的天空仿佛映照出历史的深邃
古韵犹存的槅扇让人肃然起敬
默默静立的石榴似乎也在无言的诉说
龙窝巷43号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居,它结构完整、建筑规格较高,已经被列为历史建筑。
一屋三搭保存完好
大门雨搭上砖雕文字清晰,色彩尚存。
堂屋的屋脊工艺复杂
雨搭砖雕上的植物图案
龙窝巷18号的建筑在结构上已经不完整,也不系统。虽然这样,残存的、独立的建筑一个个仍显示着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风雨飘摇中的坚守
斑驳的雨搭乞求着迫切而严峻的保护
楼阁显示着当年主人的富贵
寓意吉祥的木雕图案、花纹
龙窝巷24号吕家老宅本是王蔚华宅很小的一部分,却自成一个完整的结构,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老宅高大的背影
阁楼上的木雕窗户
门口的两级台阶全部是整齐的长条青石
具有200多年历史的花椒树
龙窝巷3号也是一处极具历史价值的建筑,此处是开业于四十年代的“花月痕”照相馆旧址,其中的房屋原貌未变。
狭窄的过道通向前方
堂屋中的隔板、梁柱
房屋格局保持着旧时风貌
文渠边的码头。隔河相望,可以看到总理故居。
古巷既串起了民居、老宅、古迹,也串起了先贤和名士的足迹和业绩。龙窝巷孕育出清朝知县许焕、革命烈士丁澄,也走出了当今台湾才子画家章然。
章然先生为吴承恩故居题写“西游东游,还是淮安好游”。台湾知名人士、著名才子画家章然先生,出生于龙窝巷,8岁离开龙窝巷。高二时即追随水墨名家姚梦谷大师习画,复从孙云生老师等友。多半从事教育及行政工作,一生无求,淡泊名利。
章然等人集体创作的画作
章然在向来宾介绍自己的书画作品
如今,老巷在改朝换代的风雨里,走到了今天。虽然,步子难免踉跄,难免沧桑。但生生不息的人们,一如他们的上辈,在这片熟悉、热爱的土地上,休、养、生、息。
精美的砖雕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养花种草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文:末年留言藏乐 柳凝寒烟
图:飞鸽传书 我们的吴承恩 古道清风 淮青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