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肖禹一家 / 孙芝瑶

更深夜静,我凝视着写字台上两张照片和一部小说,思绪万千,不由执笔写点纪念和介绍的文字。

两张照片,下左是肖禹(1891-1948),下右是杨道生(1910-1942),淮安城内五十岁以上的人,大概都能记得,原西门大街石库门(即今淮城白铁社)内,有一户地主,兼营“杨元记杂货店”。女主人姓肖名禹,由扬州嫁到淮安杨家,三十岁时丧夫守寡,生四子二女,长子杨本基即杨道生,次子杨德基即杨述。杨述中学时代,在母亲和哥哥的支持下,组织过“鲁迅读书会”和“古堡烽火社”等革命团体,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数月后,烽火社被查抄,四名社友被捕,杨述亦被迫出走。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杨述的影响和帮助,其母肖禹、其兄道生以及合家老小,有的北上延安,有的西行成都,都走上了革命道路。杨家成为淮安的名副其实的革命家庭。在成都,肖禹及其子杨道生慷慨解囊,租赁房屋,创办“成都战时出版社”和“英文日报馆”,由杨道生任社长兼经理,用以掩护四川党组织的活动。是时,其党内职务是成都市西城区委书记。后来,在前往乐山县就任中心县委书记的路途上,他不幸被捕。因为狱中发生一起“递纸条子”事件,杨道生从保护秘密支部的安全出发,把这件不是他干的事包揽过来,尽管他一直没有暴露身份,但国民党军统特务机关仍认定他是“大共产党”,处以“密裁”,即秘密杀害,遂于1942年6月3日深夜,指派一个宪兵团副和四名凶手,把他解押到成都东郊沙河堡,以破布塞住嘴巴,刺刀刺进心脏和太阳穴,并立即用镪水将尸体腐蚀,草草掩埋。杨道生就义前愤笔写诗,被收编在《革命烈士诗抄》中的有三首,如“中原大地起螣(teng)蛟,三字沉冤恨未消。我自举杯仰天笑,宁甘斧钺不降曹”等。去年6月,成都史学界、出版界和当年一些老战士隆重集会,纪念战时出版社成立50周年暨杨道生烈士就义46周年。

抗战胜利后,经党组织的安排,肖禹老太太携带着杨道生烈士的爱人及其子女,由重庆飞到了延安。她脑溢血病还没有痊愈,即随军转移。1948年9月3日,于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中共中央交际处溘然逝世。毛泽东主席的秘书田家英为她撰写了碑文:“女共产党人杨肖禹,江苏扬州人,笃信真理,教子革命,年四十八人中国共产党。尝毕其私蓄,为党兴办事业;殚其精力,为党掩护工作。爱子成仁而不顾,镣铐在前而不屈,险巨备经,忠贞若一。一九四五年来解放区,明年患脑溢血。方期愈可,再事辛劳,而药石元灵,终以不起。一九四八年八月卒于河北平山,享年五十又七。呜呼,大慈大勇,吾党范型。斯人不萎,含哀永念。所生四子二女,并两媳两孙,尽革命中人。长子本基,一九四○年被逮,不违母教,从容赴义。”中直机关党委向她敬送了挽联:“您自己革命,儿、媳革命,孙子又革命。您是好母亲,好婆婆,好祖母。您是一个模范的女同志。”送挽联的还有陶承、任锐率其女孙维世等。

杨述生于1913年,1928年人淮安县中学,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和进步书刊,并组织了“鲁迅读书会”。1931年,在南京中学就读,寒假回到淮安,在读书会的基础上成立了进步学生组织“古堡烽火社”,发表《古堡烽火社宣言》,号召知识青年到工农群众中去,到反帝国主义的前哨去。1934年,杨述考入清华大学,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加入了“中华民族先锋队”,编辑《北平学生》等报刊,在“一二·九”运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1930年,杨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清华大学党支部宣传委员。抗日战争开始后,他以平津大学生南下工作团成员身份,路过家乡,发展了3名党员,为淮安抗日救亡活动培养了骨干。到达武汉后,杨述任“青年救国团”组织委员,他致电母亲和兄长,动员全家老小到那里去参加革命。不久,调任中共川东特委组织部长兼青委书记,期间曾被国民党逮捕,经周恩来营救出狱。1939年,他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次年任绥德师范、米脂中学党总支书记。1943年在“抢救”运动中,被隔离审查,带有“特务”帽子,但仍然满腔热情地工作,主编《抗战报》,并直接上书毛泽东,使问题得到解决。其后杨述曾任新华社日语广播组组长、《解放日报》编辑和秘书。抗日战争胜利后,以新华社特派记者身份随中央代表团前往重庆,参加重庆谈判。1948年,杨述调中共中央“青委”,筹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中央成立后,任常委、宣传部长、书记处候补书记兼《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中国青年报》社社长。1953年,调中共北京市委任常委、宣传部长兼高校党委第二书记。1961年,调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副部长兼文教办公室主任。1965年,杨述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文化大革命”中,被诬陷为叛徒、特务、走资派,备遭摧残。1978年被平反昭雪,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1980年逝世。

韦君宜是杨述的夫人。她同杨家老小及其亲友大多数都相处过。这位著名的女作家在《母与子》中以他们特别是肖禹和杨道生为原型,运用质朴而细腻的笔触,真切而生动地反映了苏北某小城市封建家庭的姨太太沈明贞转变成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曲折过程,为中国和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新的革命母亲形象。评论家们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书“是表现三四十年代地下党活动的无可替代的力作”(胡乔木语)。这部小说1984年在第二期《小说界(长篇小说专辑)》发表后,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许多书店所进皆销售一空。杨家有的亲友把其中的许多人物和他们的原型一一排出告诉我。中央台和江苏台都曾连播过,深受听众欢迎。

《母与子》去年又被改编为三十集电视剧,在中央广播电视部部长艾知生的积极支持下,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已经开始拍摄,作为今年国庆四十周年献礼剧目之一。小说和电视剧是描述淮安革命传统的优质教科书,是反映淮安人和事的好小说、好电视。可以预料,不论男女老少,对这部小说和电视,都一定会发生更大的兴趣,也一定会感到特别亲切,从而学习并发扬杨家(小说和电视剧中的崔家)的奉献精神,为富民兴淮作出新贡献。

编者附注:本文发表于1989年3月28日《淮安日报》,本书刊用时增加了有关杨述的内容。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