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29日,辛亥革命志士江来甫把一腔热血洒在淮北大地上。消息传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陆军总长黄兴极为悲痛,下令在他的故乡淮安建祠纪念,并亲笔题写“江来甫烈士专祠”七个大字。陆军部还特为颁发书有“追赠陆军中将江来甫烈士之灵”牌位,由专人护送至淮,供奉在南门外准提寺(现已毁)内,供人们瞻仰祭祀。江来甫(1878-1912),原名祖同,字来甫,一字逎辅,祖籍安徽歙县,其祖粹亭在太平天国时期定居淮安。其父钟龄(字仲琴)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特别是写得一手好字,是淮安名士。江来甫光绪四年(1878)生于城内城隍庙巷本宅内。由于祖辈历经战乱,思想本分,教育子孙读书明理,不仕科举,“以笔、算为生”。
江来甫“幼颖悟,有大志,不屑为章句帖括①之学”,年青时,因家口人众,收入不敷,就食于安徽五河县,在一家当铺中做出纳保管。工作之余,埋头读书,尤耽明史,《嘉定屠城纪略》、《扬州十日记》更为熟读,遂产生反清思想。“光绪末,清廷初征兵,来甫思藉以有为”,决定弃商从戎,“入金陵三十三标任书记”,1908年参加了在安徽巢湖举行的新军第九镇和第八镇(驻湖北)的“秋操”(军事演习),“长官奇其才擢为排长”。不久,入江南讲武堂,毕业后擢升为第九镇三十三标一营“督队官”。其时,著名革命党人、同盟会员赵声(字伯先)任三十三标标统,在新军中撒下了革命种子。江来甫与赵声、冷遹(御秋)、柏烈武、熊成基等常在一起“密谋锄满”,也就在这时,他秘密地加入了同盟会。
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苏州、镇江、扬州、淮安先后光复,唯南京由张勋、张人骏、铁良固守。辛亥九月中旬,第九镇统制官徐绍桢在同盟会员的策动下,于南京秣稜关宣布起义。徐派三十三标一营管带江来甫部进袭雨花台。在激烈战斗中,战士们义愤填膺,冒着敌人猛烈炮火奋勇推进。在距雨花台约一公里处时,敌人突增三个营兵力,起义军每人仅有的五粒子弹,多已射完。在弹药告罄的情况下,起义军无奈撤出阵地,乘当夜大雾,陆续退集镇江、高资、龙潭一带。镇江都督林述庆“知来甫名,招隶麾下”。
由于南京一时难以攻下,革命党人和沪、苏、浙军政府首领在镇江开会,议决组织江浙联军,脱离清廷的海军十三艘舰艇亦驶至镇江江面助战,上海方面又运来大批弹药,联军士气高涨,遂取“分进合攻”方略,径取南京。江来甫率镇军第一营为先锋。他们在龙潭激战半天,消灭敌一个整营,大挫清军锐气。敌人凭借南京城垣高厚,炮台林立,据险顽抗。江来甫组织敢死队、炸弹队,一马当先,冒着枪林弹雨,英勇突击,一举攻占了城外雨花台、乌龙山、幕府山等制高点,并用重炮轰击张勋指挥部和两江总督署。镇军前锋由太平门首先攻入城内,柏烈武部亦随之赶到。林述庆率先进入两江总督衙门,并贴出准备好的安民布告。对此,联军很为不满。江来甫与林、柏原为故旧,关系极为融洽。柏烈武和江来甫劝林以大局为重,退出总督衙门,解决了这一矛盾。
南京光复后,张勋率残部败退徐州。1912年元月,孙中山大总统下令北伐,以镇军林述庆为北伐军总司令,江来甫任北伐军第四支队长。早在林述庆组织兵力攻打南京之时,“徐、淮、海一带兵变,四散掳掠,市村民不聊生。”(林述庆:《江左用兵记》)地方绅董几度去镇请兵救援。林考虑当时南京未下,不能分兵,仅派臧在新率一部去淮。臧部号称镇军“淮泗支队”,到淮后,开始纪律尚好,由于士员成份复杂,后来纪律越来越松弛,甚至乱抄民宅,乱杀人。乡间土匪也冒标“革命军”进城抢劫,一时兵匪难分,人心惶惶。南京既克,林述庆“以来甫淮籍”、“熟民情”,呈请孙大元帅批准“特编号混成营”,由江来甫“率以返里”。江来甫到淮后,制止了臧部下属的不法行为,对臧部流寇主义、复仇主义的行动,善意劝阻。有一次臧部抄得前直隶总督杨士骧家(淮安南门更楼东,现市袜厂)朝服马蹄袖貂套子三十六件,黄金、白银若干两。江来甫劝其将衣物交还原主,黄金、白银点清数目后,由原主自愿(混成营会同臧部派人护送)亲往南京捐献助饷。淮人称赞“来甫慈厚忠勇,有古儒将风”。
两淮既定,江来甫升任北伐军第一混成协协统(相当于师长),率部由清江,经高良涧出洪泽湖,光复盱眙,“所向克捷,连下风阳、临淮、正阳诸关隘”,与中路皖军柏烈武都会师,挺进颖州(今安徽阜阳)。时颖州由清军倪嗣冲把守。江部在城南四十里铺遭到敌军顽强抵抗,战斗异常激烈。江来甫亲临阵地,身先士卒,决心攻下四十里铺东端高地,作为攻城据点。他手持望远镜观察战况,指挥部队从两翼包抄。敌人发现目标,集中射击,江来甫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此时敌气焰甚嚣尘上,倪嗣冲派一队兵士夺得江来甫遗体。残酷的敌人割下其首级,悬于阵地前示众,以显清廷淫威。全军官佐士兵见之无不失声痛哭。在战斗难解难分之时,皖军一个整旅援兵赶到,与江部配合作战,打退了敌人,强占了四十里铺,攻下了颖州。团长卢慈佛将江来甫尸体觅到,又在一棵大树上找到首级。嗣子江承训(号琴荪,时为敢死队队员)亲自缝好装殓。“来甫待军士如子弟,严而有恩,及时军士呈泣,如丧父兄”。江来甫殉国时年仅三十四岁。
江来甫牺牲后,师部派副官长彭笑潮、江承训护灵柩回原籍,葬于板闸篆香楼江氏祖茔。由于年深日久,迭经战乱,江来甫专祠、墓地均已被毁,其事迹也很少为人知晓。现在,江来甫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4年,经淮安县人民政府同意在墓地旧址建立纪念碑,供人瞻仰。江来甫英灵有知,当含笑于九泉矣。
注释:
①帖括:指科举应试的文章。
②引文见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革命先烈先进传》,以下引文未注明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