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编修程晋芳 / 刘怀玉

程晋芳(1718-1784),小时依族谱取名志鈅,后改名廷鐄。因梦天开榜,榜上有晋芳名,故又改名晋芳。束发时读刘念台《人谱》,心慕之,因以蕺园为号(刘曾讲学于蕺山),又号鱼门。

程氏本安徽歙县岑山渡人,多为盐商,足迹遍两淮,以至全国各地。程氏最早来淮者,是迁歙第11世程必忠(1594-1662)一支,时在明末。他们多先落籍安东,定居山阳,有的渐入山阳籍。程鉴、程坤、程嗣立、程茂、程云龙等,都是他的后人。

程晋芳与他们同为一族,但在第5世时就已分支了。到了第10世程晋芳的高祖程量人,始自歙迁扬州业盐。第12世程晋芳的祖父程文阶又由扬迁居淮安,住在河下乾鱼巷西。文阶字羽格,生二子,长梦州,号迁益,即为晋芳之父。晋芳弟兄三人,兄志铨,字元衡,号溉堂,又回迁扬州。这一支在淮安的除程晋芳以外,还有他的堂叔程梦鼐(1682-?),字巨函,住在绳巷。乾隆10年曾捐修过淮渎庙。他的住宅豪华,是盐商中的翘楚,中有懋敷堂、楠木厅。其余族人都在扬州。

河下程氏还有一支寒族,即义夫贞妇程允元家。他家是从其高祖程量越迁淮的。量越即量人的亲弟弟。

程晋芳家来淮较晚,未入山阳籍,淮安的秀才、举人名单中没有他的名字。《清史稿》说他是江都人,也是不对的。实际上他仍是歙县籍。《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记载他系“江南歙县”人。而他的堂伯父程梦星则入了扬州籍,碑录中即记为“江南江都”人。袁枚撰的《翰林院编修程君鱼门墓志铭》仅说他“祖居新安,治盐于淮。”翁方刚撰的《蕺园程君墓志铭》径说他为“新安程君”。程晋芳为自己长兄志铨撰的《兄溉堂墓志铭》,说他兄“世为歙之岑山渡人。”虽然都讲到曾迁扬、迁淮,然均未言落籍之事。《河下志》引《国朝先正事略》,亦言他“歙人,业鹾于淮。”《清朝野史大观》“程晋芳”条,说“程鱼门晋芳新安人。”《续纂山阳县志》卷10,程晋芳入“流寓”传,传中也说他是“歙人”。

程晋芳虽未入山阳籍,但本人却是生于山阳,长于山阳。他为山阳吴进作的《一咏轩诗草序》开头即云:“余生长于淮之山阳。”又说:“余未服官前,居淮四十五年。”且自称为“同里弟”。这说明,程是淮安这块热土中滋育出来的人物。

程晋芳的行年大致如下:他生于康熙57年12月24日。母萧氏,通文史,于星相书悉究览。乾隆元年,年19,娶扬州表妹萧氏,其母从兄萧榛女也。此后,屡试场屋,未能得售。6年,邀吴敬梓来淮。9年,再次邀吴敬梓来淮。14年,作《怀人诗》,中有怀吴敬梓一首。16年,无锡华淞客淮安,程晋芳与华及边寿民、史震林、周振采、邱谨、程茂等会于晚甘园。17年,至金陵应试,经吴敬梓介绍与江宁严长明相会,并与严长明同出太平门游栖霞。长明纪以诗,诗中讲到晋芳曾筹划重修《宋史》。此年,程晋芳还为程茂题《晚甘园风雨晦明图》。18年,入京,作《马乳葡萄歌》,旋复南返。19年,程崟①谱钱谦益事为拂水剧上演,程晋芳观后作《纪事诗》。无锡诸洛过淮南还,程晋芳为题《类谷居图》。20年,浙江王又曾旅淮安,程晋芳与他及程茂等会晚甘园。23年,作《卖花唱》、《张乐谣》、《田家赛神》、《空仓雀》等乐府二十章。26年,程晋芳至金陵,识布衣诗人陈古渔。27年(1762)3月,乾隆南巡过淮,程晋芳献赋,召试行在,程作《江汉朝宗赋》四章。皇帝大悦,拔置第一,赐举人,授中书舍人,协办侍读事,后充方略馆纂修。此年程45岁,始悉弃在淮之产,偿清宿逋,举家北迁京师。本年,初定自己所著诗为《蕺园诗集》。28年,与阮葵生等在北京集会,以京中一种民俗为题,作《斗鹌鹑联句》。29年,为蒋士铨题《归舟安稳图》,送士铨南还。31年,程晋芳以《鼠啮诗》为题,作长歌赠王宸。33年5月10日,作《淮阴芦屋记》,记边寿民往事。又作《文木先生传》记吴敬梓事。34年,为兴化任大椿题《雪屋笺经图》。35年,游苏州,会吴泰来、王文治等,作《钓弋行灯歌》。无锡华淞自淮返里,程晋芳来会。后又经皖北行,在扬州与沈大成、金兆燕、侍朝等会,作《竹西访桂歌》。36年,中二甲第24名进士,官吏部验封司,后兼文选司主事。37年,程晋芳自定《桂宦藏书目》。38年,《四库全书》馆开,经诸大臣荐举,与任大椿等人先后入馆,分任编校工作。四库初稿完成后,经馆阁诸臣校覆,凡有讹错者皆受到薄谴,独程晋芳所辑毫发无疵。书成,乾隆皇帝特改授程晋芳为翰林院编修。由部曹改官翰林,事不多见,足见程晋芳才识淹(渊?)博。41年,与人同纂《春秋左传翼疏》32卷。42年,江宁严长明客淮安,程晋芳为序《归求草堂诗集》。44年,程晋芳因贫鬻所藏石涛《竹西歌吹图卷》。45年,为同考官分校礼闱。48年秋,负券山积,势不能支,乞假赴陕,找陕西巡抚毕沅,谋归老计。到毕署不一月,即于49年6月21日,卒于陕西毕沅署,年67。次年,松太巡道章攀桂赠给葬地,毕沅赠给葬费,②葬于金陵冯家山。

程晋芳的相貌不错,秀眉方颐,有一掬漂亮的长胡须。人们形容他笑的神态,总爱用“掀髯而笑”一词。还有人曾拿他的胡须开玩笑,在他纳妾时,尹璞斋曾戏贺云:“莺啭一声红袖近,长髯三尺老奴来。”不过,此须配他身材动作,颇有文人气慨:“髯飘飘然左右拂,吟论意得时,阔步摇簸,袍褶风生。”(袁枚《鱼门程君墓志铭》)他豪气真挚,发于天性,嗜书籍若饥渴,视朋友如性命。当时程氏盐商“多畜声色狗马”,而晋芳“独愔愔好儒,罄其赀购书五万卷,招致方闻缀学之士,与共讨论。海内之略识字、能握笔者,俱走下风,如龙鱼之趋大壑”(袁枚:《程君鱼门墓志铭》)。他“延接宾客,讌集无虚日”,“江淮耆宿,一时若无锡顾震沧、华半江,宜兴储茗坡,松江沈沃田诸君子,咸与上下其绪论”(翁方纲:《蕺园程君墓志铭》)。

程晋芳好交友,“遇文学人,喋然意下,敬若严师。虽出已下者,亦必推毂延誉,使其满意。”程晋芳死后,当时京师人云:“自鱼门先生死,士无走处。”他的文友很多,其中值得称道的有袁枚、毕沅及《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等。

袁枚(1716-1797)钱塘人,字子才,号简斋。少负才名,荐试鸿博,21岁即中进士,选庶吉士,改知县,历溧水、江浦、沭阳、江宁。三十余岁即辞官,卜居南京小仓山,崇饰池馆,号随园,以吟咏著作为乐,上至总督巡抚,达官贵人,下至普通寒士闺媛,投诗文无虚日,卧林下享盛名五十余年。袁长程两岁,二人早就相识,程是袁的常客,讨论诗文,常至深夜。袁枚每次过淮,均主程家。袁在程家的盐业中投有股资,当他看到程晋芳“高谈心性,不事生产,家中豪奢,业已出千进一”出现危机时。便“屡以儒者治生之道,切切相规”。要他“开源节流,量入为出”,又说“钱文为白水,来难去易,尤宜慎持之”。但他极重友情,“明知其江河日下,而不忍抽提程本”。因此,程将袁看作是最可信赖的朋友。他在京准备去陕之前,即曾写信给袁,要袁给他在南京选购新宅,准备归老南京,与袁为邻。程卒于陕时,袁正在岭南,闻讯后,“惊泣至失匕著。归舟惘惘,行五六千里,不能释于怀。”程家衰落,生活艰难,前后借袁共五千银子。程丧归南京,一孤二寡(两妾)共十余口人毫无依倚,以袁为托付之人。袁为经营丧葬,在祭奠时,将借券焚毁。袁还为程撰写了墓志铭。袁著作甚丰,有《小仓山房诗集》、《小仓山房文集》、《小仓山房尺牍》、《随园诗话》等多种,其中多处涉及程晋芳,保存了许多与程晋芳的有关资料。《清史稿》中,袁枚、程晋芳俱入“文苑传”,在第485卷。

程晋芳结识吴敬梓是乾隆6年(1741),时在南京。他们相识后,程立即邀请吴到淮安他家中作客。是年冬天,吴敬梓即应邀来淮。程住河下,在风景秀丽的萧湖中有别墅。他们研究诗词歌赋,互相赠答唱和,宾主极为融洽。到了第二年春天,吴敬梓“性不耐久客”,在程家住了几个月便告辞回南京去了。8年后,程晋芳作了18首怀人诗,第16首就是回忆他们这段生活的:“偶游淮海间,设帐依空园。……《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根据这苜诗推测,第一,吴敬梓到程家来可能是当西宾,即教读程氏子弟,因为诗中有“设帐”二字。当然,因为他们关系好,设帐也可能仅是个名义,为其子弟指授点滴而已,余则诗酒乐矣。第二,吴敬梓当时正在写《儒林外史》,程晋芳可能读过他已写好的部分,因而有“刻画何工妍”的赞语。又过了几年,大约乾隆11年或稍后一些,吴敬梓再次来淮,在程晋芳家又住了一段时间。这次来淮,吴敬梓就更加穷困了,来的时候连笔砚都未曾带。据程晋芳后来回忆说:“余平生交游,莫贫于。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为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

乾隆17年(1752)春,程晋芳由淮安去南京应乡试,又与严东有一起拜访吴敬梓,“风雨晨夕,三人往来最密也”。(程晋芳语)他们湖山游览,赋诗取乐,极尽平生之欢。程晋芳《勉行堂诗集》卷五有诗记其交游情况。

乾隆19年9月,吴敬梓客游扬州,10月,程晋芳也来到扬州,两人又一次相聚。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的相聚。这时,程晋芳家境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已从一个赫赫盐商穷到吴敬梓移家南京时的地步。二人见面以后,吴敬梓执着程的手,老泪纵横地说:“你也到了我这样的境地了,这种日子是很难过的啊!”他招待程晋芳等友人酣饮,醉后辄诵杜牧诗“人生只合扬州死”之句。他们相会了几天,程晋芳便告别回淮,吴敬梓将他一直送到船上,依依惜别。吴指着天上的新月说:“我们这次分别,什么时候能够再见就很难说了。我应当做首诗为你送行,但是我的思绪很乱,只好等以后再说了。”谁知此别竟是永别,程晋芳回到淮安后没几天,就接到扬州送来的讣告:吴已于10月28日夜逝世了。程闻讯后极为伤心,立即作了《哭敏轩》诗三首,并作了《文木先生传》文一篇。这些诗文被收入了他个人的诗文集中,是研究吴敬梓这位伟大文学家的重要资料。如今人们研究吴敬梓生平,为吴撰写年谱、传记者,无不认真阅读程晋芳的这些诗文。

吴敬梓在与程晋芳的密切交往中,接触了社会上各种人物,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他创作《儒林外史》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据专家们考证,该书中许多人物与程晋芳及淮安有着一定的关系。

例如,书中的正面人物之一的庄徵君,就是以程晋芳的族祖程廷祚为原型创作的。程廷祚(1691-1767)字启生,号绵庄,原籍安徽,迁居南京。其人有个性,讲究操守,不攀附权贵。后膺经明行修之荐,因而人以庄征君称呼他。据《皖志·列传稿》、程晋芳撰《程廷祚墓志铭》载,廷祚“生有异质,书过目能暗诵。好正襟危坐,论古人忠孝大节。年十五,作《古松赋》数千言,惊其父执。……初著《易通》,后成《大易择言》三十卷。”“乾隆元年至京师,有要人慕其名,欲招致门下。嘱密友达其意曰:‘主我,翰林可得也。’先生正色拒之,卒不往。”庄徵君这个人物在《儒林外史》第34回至第49回屡屡出现,说他“是朝廷征召过的”,“十一二岁就会做一篇7000字的赋,天下皆闻”。礼部侍郎徐某曾推荐过他,太子太保某欲纳为门墙,但庄徵君却不愿意走这个门路,“闭门著书,不肯妄交一人”。两两事迹相类,是吴敬梓所敬佩的人物之一。

再如,《儒林外史》中庄徵君有个族侄叫庄濯江,有些专家认为此人就是按照程晋芳的形象来塑造的,而更多的专家认为是以程梦星为原型来写的。程梦星(1679-1747)字午桥,号洴江,又号香溪,康熙壬辰进士,官编修。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他“著《今有堂集》,诗格在韦、柳之间。于艺事无所不能,尤工书画弹琴,肆情吟咏。每园花报放,辄携诗牌酒榼,偕同社游赏。以是推为一时风雅之宗。”按《程氏族谱》,程梦星为程晋芳的伯父,(梦星父文正行二,晋芳祖父文阶行八,文正、文阶为嫡亲兄弟),然程梦星居扬州,入江都籍。程梦星有园在今平山堂南的瘦西湖上。嘉庆《江都续志》卷六载:“歙程氏之在扬州最盛,梦星以清华之望,蔚负时名。江淮冠盖之冲,往来投赠,殆无虚日。筑篠园于湖上,诗酒敦槃,风流宴会。辈行既高,后进者望若龙门。”梦星虽为伯父,才名也很高,然晋芳却有些不同看法。袁枚《随园诗话》之十二云:“鱼门虽呼午桥为伯父,意颇轻之。”在《儒林外史》第41回中出现的庄濯江,虽是一个才士,又能诗画,但却隐去翰林身份,更像一个商人;而且一双眼睛老是在青年才女沈琼枝身上转溜。这恐怕是吴敬梓受了程晋芳“微言”影响的结果。

沈琼枝这个大胆、泼辣、多慧而且一身正气的年轻女子形象,更与淮安关系密切。按《儒林外史》所叙,沈为常州贡生沈大年之女,小时丧母,生活艰苦。其父将她嫁与扬州盐商宋某,宋却以妾纳之。沈女知后,将其室金银器物捆载,易妆逃至南京,以卖自制绣品、诗扇为生。后被江宁知县协查拿获。因沈系才女,并能当庭作诗,得知县赏识,差人善解扬州,并嘱妥善解决。事实上,沈的原型为松江女子张宛玉,她误嫁淮安盐商程某,而非扬州盐商。沈不耐其俗,因而私逃去南京的。后得江宁知县袁枚妥善解决。袁枚《随园诗话》卷四记载着这件事。袁枚知江宁县为乾隆10年至13年(1745-1748)事,张宛玉案当发生在这段时间内。当时淮安经营盐业程姓商人,有13家之多,均为程晋芳的族人。此事发生时,正是吴敬梓二次来淮之际,吴可能亲见亲闻此事,因而将此事改头换面写入《儒林外史》第41回中。

程晋芳弟兄三人,大哥志铨成年后客居扬州业盐,自己与三弟志铭(字述先)在淮。大哥死后,晋芳亲撰墓志,葬仪征城北尚家墩。据该志云,“距两先人茔兆凡六里”,则晋芳父母墓亦在仪征。自晋芳北迁后,其弟在淮情况不明。另外,其父有三个女儿,其中两个嫁在山阳:一嫁刘显庆,一嫁毛氏。适毛氏妹乾隆21年卒,年35。晋芳妻萧卒亦35岁,时在乾隆15年。茔地在河下北部之窑沟。续娶汪氏,亦先卒。先以兄子瀚嗣,后得一子,名溧,晋芳卒时方5岁。

程晋芳“耽于学,见长几阔案辄心开,铺卷其上,百事不理;又好周戚友,求者应,不求者或强施之;付会计于家奴,任侵盗,了不勘诘。以故,虽有俸有佽(ci)助,如沃雪填海,负卷山积”从一个豪富盐商衰败下来。有钱就用来购书与交友。据说他家藏书有五万多卷。他的书窒名桂宦,《桂宦书目》记载了他家的藏书。他综览百家,于学无所不窥,经史子集,天星地志,虫鱼考据,俱有研究。他出入贯串于汉宋诸儒之说,笃守程朱之学,博学淹雅,于《易》、《书》、《诗》、《礼》俱有撰述。今知他的著作有:《周易知旨编》30卷、《尚书今文释文》40卷、《尚书古文解略》6卷、《毛郑异同考》10卷、《读诗疏笺钞》(稿藏上海图书馆)、《春秋左传翼疏》32卷、《礼记集释》20卷、《诸经答问》12卷、《群书题跋》6卷、《桂宦书目》2卷、《勉行堂文集》6卷、《勉行堂诗集》24卷、《蕺园诗集》10卷。据袁枚讲,这些仅是他的著作的十分之三,当程棺木家小至宁时,他即发现原稿大都散佚了。

注释:
①程崟(1687-1767)字夔州,一字南陂,号二峰,歙县人,程晋芳为同族兄弟行,安东籍,世居山阳。康熙52年进士,充武英殿纂修官,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升武选司员外郎、郎中。方壮年即告归奉母。雅嗜阎若璩著作,曾慨然捐赀为阎刻《古文尚书疏正》。
②袁枚《与秋帆中丞》:“鱼嫂来云:‘中丞许助三千金,代存妥处。’此种风义,嵩华同高,凡在士林,无不异音同叹,感泣者不止程氏一门也。惟是现在待哺甚殷,寒衣典尽;未知慈云一片,何日吹来?”墓志铭中,袁有“赠葬费者,陕西巡抚毕公沅也。”看来钱已到位。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