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鸣鹤,明朝南直隶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大约生活在明后期嘉靖、万历年间,一生从戎,编著有《登坛必究》一书,在军事上有卓越的贡献。
(一)
王鸣鹤,字羽卿。《明史》和《淮安府志》、《山阳县志》均无传。但从与其同时期的人写的序中可知,他“出自将门,少负伟志”,“故弃青衿,袭千夫长,丙戌(明万历十四年,即1586),举进士高第,……”(明东海张朝瑞万历二十七年《登坛必究·叙》),从此,被授淮安卫指挥同知,升湖广郧襄守备,平定郧县军变有功,晋任湖广行部司佥事;兵部选将才得中,升陕西游击;累迁官至五军营左副将,广西总兵,骠骑将军,南京右府都督佥事。
王鸣鹤平素熟读兵书战策,“手未尝一日废书,钤阁之藏,几于二酋,腹中武库,不减数万甲兵。”(《登坛必究·叙》)他作战勇敢机智,富有经验,曾与他有过交往的晋江黄克缵说,郧阳制府“卒伍纷哗,以兵劫制府,谋作乱,会羽卿谒见,至郧中道闻变,辄奋身入军中,仗剑誓死,开辟祸福,众乃释甲听命。羽卿由此名重天下。眸刘之变①,曾督兵固静,虏不得阑入内地,又曾以反间诸计谋上督府,督府阴用之,拔其城,尽诛反者”(黄克缵《淮阴王羽卿兵法序》)。
王鸣鹤对他所处的时代十分忧虑。那时,由于嘉靖皇帝昏愦不甚,不理政事,而致朝政腐败,国势衰弱,到了神宗皇帝时,已趋于没落,尤其是一生致力于改革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死后,明之政治风气日坏,党派倾轧,益形尖锐化。俞大猷、戚继光均熏业彪炳,国之干城,受党派之害,被谗去职,悒悒不得志,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空前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城市居民斗争时有发生,军队“兵变”频频出现。不仅内乱加剧,而且外患迭至,倭寇入侵,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等殖民者也纷至沓来。特别是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军事实力的削弱,为“后金”努尔哈赤向明进攻提供了有利时机。
面对这种严竣的社会危机,王鸣鹤忧心忡仲,他说:“而今何时也,败匮力竭,忧在萧墙。天下之势,几乎垂卵”(《登坛必究·经武》),并指出:“好生恶死,人情之恒也,为人上者独奈何暴且忧耶?方今东北破创,海内汹汹,而或有不测之忧起于萧墙之内,又何支焉!噫!可惧哉(《登坛必究·强盗》)!对于朝廷不注意军情民情,不关心军民疾苦,作了无情揭露,他说:“兴亡之道,昭昭史册,问其本原在元气,元气之盛衰在斯民,古今殊时而民情则一。为人上者奈不思所调息而培养之哉1我国家屯政不修,兵无土著,北边日耗于攻伐而疲于征调,……然则保其无异域之悲,离旷饥寒之怨否也。杞人忧者,为众所嗤,今有睹秦隋之已事,怀杞人之忧者,有识之士其将嗤之耶!抑亦深维远虏而预为善后之图耶!”(《登坛必究·军情》)。
王鸣鹤不仅对明王朝“国境多事”担忧,而且凭自己二十余年军旅生涯,深知明军中世袭军官不学无术的实际,对此也同样忧虑。他说:“尝观世胄子弟、伛偻一官,目不识一丁,举笔如扛鼎,语以忠君爱国之道,审机达变之权,则梦乎无知,嗟哉乎!若而人也,而遽使之当一面,其不至败乃公事几希矣……”(《登坛必究》自序)面对这些状况,王鸣鹤以天下为己任,尤其是作为军官的他,深感军中上下学习兵法的重要,从而萌发了为此著书的欲望。他平时博览群书,注意研究古代兵书和当代军事,把有价值的资料随笔记下,日积月累,融合古今,经十几年的顽强努力,终在万历27年(1599)编成了体系庞大的兵书——《登坛必究》,以供将帅随身参考,提高他们的军事素养。
(二)
《登坛必究》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中国古代军事巨著,辑录了自周秦到明朝中叶有关军事的多项重要资料,并加整理和解说,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写军事,还涉及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全书40卷,图634幅,文100万字左右,分72类,各类均大体以时代为序。依次排列。各卷的主要内容为:
第1-5卷分别为:天文、玉历、太乙、奇门、门壬
这五卷主要是说明阴阳占侯家们依据星象、阴阳五行、时日等的变化,来推测吉凶祸福。这带有浓厚的迷信包彩,但由此也可以了解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梗概;
第6-9卷,地理
第10卷:两直各省事宜
这五卷辑录了明代各省、府、州、县、卫、所的设置、沿革、里程以及山川险隘的记载;
第11卷:兵权、将权、将帅
这卷辑录了历代掌握兵权的军事机关设置情况,历代任将以权的史实,历代名将的事迹,以及宋代苏洵、苏辙、富弼、秦观、程颐、朱熹和明代丘文庄等人论将帅的言论;
第12卷:选将、任将、赏功、赏罚
这卷辑录了唐、宋、明通过科举、荐贤、选将的制度,历代关于任将的议论,以及历代赏功罚过的事例等;
第13卷:简阅、选兵、教兵、训教
这卷辑录了周秦以来定时讲武、定时检阅的制度,历代的练兵方法(特别是戚继光的练兵之法);
第14卷:威武、怀远、京辅、郡国
这卷辑录了历朝历代的以雄兵显示国家威武等方面的言论和历代在京师附近驻扎重兵以及地方郡国驻军情况,并言及其利弊得失;
第15卷:征伐、军行、下营法
这卷辑录了历代关于征伐的理论、奏议,以及明世宗时兵部尚书许伦有关“军行”的论著。还摘录了《武经总要》中的《度险》、《赍粮》,以及唐代季靖、裴绪的《营法》,明代戚继光《行营军令禁约》等;
第16卷:军制、经武、军情
这卷辑录了历代的兵制和论其得失,还辑录了历代整军经武的事例和议论,以及关于军队士卒生活疾苦等情况;
第17卷:屯戍、屯田、城守、守边
这卷辑录了历代的兵役徭役、屯田之制,筑城防守事迹和守边事略,还辑录了明人朔野子的一些言论;
第18卷:马政、相马、车战、用骑、奇伏
这卷辑录了历代关于军马的训养与管理,相马术与治马病药方,以及历代车战战例,还辑录了明人《用骑》,《用车》论述和《武经总要》里的《奇伏》篇;
第19卷:师律、师戒、号令
这卷辑录了历代关于军队的纪律、兴师用兵的戒律和严于号令的事例;
第20卷:叙战、百战、战地、战阵
这卷辑录了《武经总要》中的《叙战》、《以寡击众》、《捉生》等篇和秦少游的《兵法》与《百战奇法》50疑,以及历代关于阵战的论述,等等;
第21卷:攘夷、外夷
第22卷:四夷、夷情、译言、译语
这两卷辑录了历代有关周边少数民族及其与当时封建政权之间关系的资料;
第23卷:北狄、胡名
这卷辑录了《北虏考序》、《九边图序’、《虏情说》、《出塞说》、《北虏始末》、《长城议》等十余种资料,论述了明代的北边边防及其与蒙古各部之间的关系;
第24卷:东南海夷、朝鲜、东倭
这卷辑录了明代记载东南亚、南亚、西南亚、朝鲜、日本诸国的历史地理情况及其与明朝关系的资料;
第25卷:江防、水战
这卷辑录了有关明代江防要地形势、兵船兵员配备情况的资料和历代著名水战事例,
第26卷:遏盗
这卷辑录了历代统治者镇压人民起义的事例;
第27卷;攻城
这卷辑录了《攻城法》所载的一般攻城以及火攻、水攻的方法和所用器具;
第28卷:守城
这卷辑录了《武经总要·守城》、戚继光《守城器具厂屋》、《虎钤经·被围》等资料,说明守城除器具犀利、地形险要、粮食充足、赏罚严明、外有救援外,还必须“上下相亲、人和为要”;
第29卷:器械、器图、营器、火器
这卷辑录了历代关于兵器的制造、种类和使用的资料,以及戚继光等关于兵器的论述;
第30卷:剑经(附长枪)
这卷辑录了明将俞大猷、戚继光等有关剑枪的论述;
第31卷:漕河(附漕运、海运)
这卷辑录了历代有关漕运、海运的资料;第32卷:烽燧、间谍、谋主、祭祷、医药等这卷辑录了历代设置烽燧情况,《武经总要·间谍》、《虎钤经·使间》、秦少游《辩士》、《谋主》等文和明人胡世宁、王文禄、盛之化等的言论;还辑录了明人所记《祭祷》仪注和明代军用《治疫气诸病捷说》、《救五绝死》等所载各种药方;
第33-36卷:阵图
这四卷辑录了历代阵法50余种,辑者说:“今考阵法,亦多杜撰,无关决胜”,“今凡阵法皆存之,其去其取,在为将者因时变化”;第37-40卷:奏疏
这四卷辑录了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关于西北边防之奏议、援助朝鲜奏议、防御倭寇之筹海议,共百余篇,上奏疏的臣僚50多人。
总之,王鸣鹤编写这部宏篇巨著花了大量的心血,最为可贵的是他从当时国防实际出发,针对万历朝政腐败,武备废驰的弊端,不仅广泛选取古代有关国防、战备的理论和实践作为借鉴,而且能着重收录近世名将有关御敌抗倭的建议和措施,以为现实的军事斗争服务。在这方面,意义十分重大。
(三)
王鸣鹤在辑录的各类材料中,虽“专事汇集而鲜发挥”,但能探源求全,在每类之前都写有小序,即按语,这不仅起到提要钩玄的作用,而且追溯历史,抨击时弊,阐发了自己在国防建没、选将用人、战法运用、军队训练以及赏罚等方面的观点,其中不乏带有普遍意义的真知灼见,不少见解值得肯定。
在国防建设方面,主张积极备战,防患于未然。他指出:“安不忘危,治不忘乱,无事常为有事之备”(第16卷),国家不可一日忘战,而诸将士不可一日忘韬钤”(第20卷),“事事乃有备,百备无患”(第10卷)。对防倭提出要水陆结合,“造舟秣马,水陆兼防”(第10卷),并针对东南沿海倭寇往往与内奸相勾结的情况,提出“其扰不独在倭夷也,备中国以制东夷,犹为胜算”(第25卷)。
在选将用人方面,主张选贤任能。他指出:“规制法令乃一时制御之术,而选将任贤,尤万世行军之要也”(第15卷),主张不拘一格和根据各自的特长选用将帅,要象春秋战国时那样“虽鸡鸣狗盗之士,无不延见庭养,以无已用”。对于有特殊才能的人,主张以很高的礼遇对待。要求将帅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世之为将者,贵有将才,尤贵将德”(第20卷);主张对于安排不当、不利于发挥将帅特长者,要及时调整,他认为“将始于择,终于任”(第11卷);主张要给将帅临机处置情况的大权,以便抓住战机,有效地指挥部队。他认为选拔任用了好的将帅,“而不稍假之以权,则将轻,将轻而令不仲,令不仲而三军不肃,三军不肃而边陲日益多事,积弱之势其渐渍然也”(第11卷)。所以他极力反对对将帅“中制”、“外监”,“任将而中制者败,用兵而外监者疑,夫独任者,事成之宰也;专令者,势行之机也。”并提出国君要了解将帅,将帅要了解士兵,否则,“君不知将,以将与敌;将不知兵,以卒与敌”(第15卷)。
在战法运用方面,他继承古代传统的优秀军事思想,提倡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古代兵法。他认为“战以隐微为胜,夫既谓之隐微,则其法不在行列,不在金鼓,不在赏罚之劝惩,而因敌制胜,变化无穷,故在为将者以心运之而已矣”。并形象地指出:“尔若必欲循法而后战,何异按谱而对弈,谱不可以尽弈之变,法不可以尽战之奇。善出奇者,无穷仰天地”(第20卷);他强调速战速决和部队行动的迅速,认为“兵贵拙速,不尚巧迟”(第16卷);他主张要把握好战机,及时为己所用,指出“见利宜疾,未利则止,取利乘时,间不容息。先之一刻则太过,后之一刻则失时也”(第20卷)。就是说,捕捉战机,及时行动,是分秒不能差的。对于古代阵法,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阵法也必然随之而改变,“古今沿革不同,有一代之兵戎,则有一代之阵法”,如果“制阵而泥法”,那么“法存而阵愈离”(第35卷)。
在军事训练方面,他强调平时的养成训练,认为“选用之精在一时,而鼓舞之机在平日,熟训练以用长,严号令以肃惰,而又频加犒赏,畜锐养威,以决胜于一战。”对于训练,他认为“训字有一半功夫,练字有一半功夫”(第13卷),所谓“训”,就是将官耐心把金鼓旗帜,进退行止等逐项讲解明白,使士兵知道什么是遵令,什么是违令,与士兵建立亲密关系;所谓“练”,就是实践和运用“训”的内容,日日操演,件件学精,事事学熟。他非常推崇戚继光的练兵方法,“戚太保所著诸例,条析详明,最为切要。”主张练兵先要练心,“练兵之法莫先练心,人心齐一,则百万之众即一人之身。将知兵,兵知将,如子弟之卫父兄,人乎之捍头目,而常胜在我矣”(第13卷)。同时,重视精神力量,“要当励其无畏之心,而作其敢为之气”(第11卷)。
在实行赏罚方面,主张慎用,“赏功之典所以彰国恩,所以振士气,赐予之际不可以不慎也”(第12卷),要使赏罚确能达到赏一人而有功者劝,罚一人而有罪者惩”的目的;同时极力反对“僭施”、“吝予”。更反对赏无功之人,罚无罪之辈。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书中尚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王鸣鹤的错误观点。诸如书中辑录的《六壬》、《太乙》、《奇门》、《祭祷》等内容,多属于迷信之谈;形而上学的一类东西也时有所见,如在第12卷《选将·辨将》中说:“苟欲命将,预以积诚辨异可否者有四:一曰相貌,二曰言语,三曰举动,四曰行事。其一曰,凡眉上双骨横起而隆巘②者、行而瞠乎必照后者、黑精少白多而有赤焰瞻视不谛者、与人语而不相目者、反膺仰视者、方止内多虚惊者,此六者有其一,斯人常蕴不臣之心,不可使之者也……至若神气重浊、骨相不正、头薄面浅、须大腹细、枧顾不正,此皆志气浅劣,智识庸鄙人也,不可使之。……”,这种以人的外形长相来断定其是否忠诚,作为衡量志气深浅优劣,智识高低厚薄,决定是否择选将帅的标准是唯心的,形而上学的。还有对士兵实行“愚兵”政策,也是与今天的军队管理教育原则相悖的,在第12卷《任将·将职》中说:“夫善用兵者,能愚士之耳目而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之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师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师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使无还心;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之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于险,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盖可使由之不可使之之道也。”显然这是封建“愚民政策”的延伸,是不可取的。
(四)
王鸣鹤编著的《登坛必究》是明代末期一部重要的兵书,在宋明之际三部大型兵书中,上承《武经总要》,下有《武备志》,可以说是居于承先启后的地位。《武经总要》大都记载北宋以前的史料,而《登坛必究》则成于明朝万历年间,补充了宋、元及明中叶的大量新资料,尤以明代材料为最多,这对于研究中国军事史和《明史》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通观全书,与其它兵书相比较,又有其特点;
一、围绕军事问题选材。王鸣鹤本着“止取别刻有关兵事者”的原则,从上自周秦,下至明朝万历以前的浩繁古代典籍中,紧紧围绕军事问题选录有关材料,从而使本书保持兵学著作的鲜明挣色。还有,如《地理》卷,着重从军事的角度辑录有关省府州县远近,道路险易,山川形势,风土人情,边塞关隘,江海设防,水路运输等内容,与军事无关者未录。
二、从当时国家军事形势需要出发,采集近世人有关筹边御倭的方略。如第10卷内,对东南半壁,记述了海、边防的要害之地,设防之方,以及卫所建制和分布情况,辑录了戚继光、俞尢猷、唐顺之、郑若曾等人的御倭方略。
三、重视辑录改革方面的内容,敦促明廷革除弊政。在第12卷《选将》中指出“世久承平,武事废驰,机败于中制,而权轻于外监,事失便宜,动唯掣时。”并在本卷中辑录了欧阳修规劝宋仁宗改革从资品选将制度的言论:“革去旧弊,奋然精求。有贤劳之士,不须限以下位;有智略之人,不必试以弓马;有山林之杰,不可薄其贫贱。惟陛下能以非常之礼待人,人臣亦将以非常之效报国。”
四、辑录了一定份量的农民起义的资料。王鸣鹤在记述各省府形势时,辑录了一些农民起义的资料。如著名的刘六、刘七起义,邓茂七起义等。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和镇压农民起义,但在客观上却保存了这方面的资料。
五、探源求全。全书约100万字,体系庞大,“自天文地理,内忧外夷,江河海防,以及选将行军,攻城象敌。樵苏茇舍③诸类,虽一器一艺,无不具载。盖本之六经,以讨其源,博之左、囡、子、史以谈其变,考之《武经七书》以求其法,参之历代将以验其用,稽之近世明臣封事以采其识,旁及百家众技、稗官小说以尽其能”(黄克缵《淮阴王羽卿兵法序》)。
六、所辑资料大都注明了来源和原作者,便于查核。
王鸣鹤的《登坛必究》是在《武经·总要》之后取得的新的兵学成果。它所包含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反映了时代的特点,赢得了后人的赞誉,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它刊行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明史·艺文志》内有著录,现有万历刻本存世。到了清代,又进行过翻刻,流传较广。近年来,又由解放军出版社和沈阳书社联合出版,收入《中国兵书集成(第20-24集)》。此书在我国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研究军事史、经济史、科技史、交通史、海外关系史以及地理等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主要参考书目:
1.《明史》
2.《登坛必究》
3.《古代兵法鉴赏辞典》等。
注释:
①哱刘之变:哱(po)吹气声。哱刘之变意指声斥平定刘姓为首的兵变。
②巘:(yan)山顶。
③茇舍,茇(pei),茇舍,指挥军队刈除草莽于野外宿营。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