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一同(1804-1863),字兰岑,又字通甫。先世为“甘(州)凉(州)故将”,清初随吴三桂征讨云南,后“窥其有异志,挈孥而逃于淮安之山阳,遂占籍焉。”(吴昆田:《鲁通甫传》,载《续碑传集集》卷七十九)后祖辈居安东东佃湖,所居成村,名鲁家庄(今涟水县方渡乡)。山阳、清河县志也有如是记载。清嘉庆九年甲子(1804),鲁一同生于此,成年后“始迁清河(今淮阴市)”。其父长泰,字特山,别号小鱼头道人。乾隆辛亥(1791)淮郡庠生,“工书善画,闭门养素,以道自贞”,尤善绘花鸟虫鱼,世人重其画鸡。
少年鲁一同聪颖过人,幼从三姐兰仙(字灵香)识字,继又随之入塾。六岁通五音,“少长工为古文辞”,塾师徐念劬先生以孔文举(融)、杨德祖(修)相期。十三岁从巢湖杨欲仁先生学。杨字体之,别号铁梅道人,善画梅,有名于世。鲁一同侍其作画,展纸研墨,观摩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又从习画,尽得其传。他在《诗存之余·梅花长卷》诗中,曾回忆早年习画的情景:
元章墨梅天下绝,本朝作者晴江翁。
百年好手出荒古,巢湖吾师风骨同。(自注:谓杨体之先生)
我年十三侍师侧,束书不观时弄笔。
大梁风雨海门秋,十载不见空消息。
当时海内推神君,老屋今卧江之滨。
青年弟子霜生鬓,寂寞秋斋画冻云。
十七岁入山阳县学,十八岁乡试中副榜第二名(副贡生)。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中式第二十名举人,时年三十二。次年入都会试,四月四日(旧历)黄树斋、徐廉峰招集同人于城南江氏亭子,为展禊之会①,先生有诗记之。报罢不售归里,后数应会试均不能金榜题名,然鲁一同以他的古文、诗词和墨梅在应试举子中享有盛名,文字交游一时均知名之士。道光十七年(1837)林则徐赴湖广总督任,惜一同才,“请予欲行,以亲老止”,回乡后,迫于生计不得不仍以客授教读为事,其馆地址可以考见的:
1826-1829年馆于阜宁东坎(今滨海县);
1834-1835年馆于沭阳汤沟附近王子扬(诩)家(今灌南县);1839年馆于清河浪石(今淮阴县);
1840年于安东清涟书院掌教(今涟水县);
1841-1848年馆于清河吴城义塾(今淮阴县棉花乡大兴庄,抗日战争前东圩门附近有其故居);
1849年主讲徐州云龙书院。
鲁一同虽多年授徒于乡里,由于他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见解,刚健朴实的古文,使其名震朝野。曾任安徽巡抚、湖广总督的周天爵(敬修)“见其文曰,此天下大才也”。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鲁一同再次赴京应礼部试,居北京“淮安会馆”。时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轻车简从去馆舍拜访“问天下事”。曾对人说“淮安鲁一同若成进士,天下之幸也。”到揭榜,仍无鲁一同名。曾国藩甚“为懊丧,如失左右手”。从此鲁绝意仕途,是年秋,应邀去邳州(今邳州市)修《邳州志》。完成后,又应清河知县之邀在清江浦慈云寺(今淮阴市市区)修《清河县志》,1855年归馆吴城义塾。
鲁一同一生宏志未伸“居恒郁郁,尝自叹臼,吾乃为文人耶”,同治二年癸亥(1863)病逝,年仅六十岁。传世著作有:《通甫类稿》四卷、《类稿续编》二卷、《鲁通父先生集外文)–卷、《王右军年谱》、《自耷山人年谱》、《邳州志》二十卷、《清河县志》二十四卷。他与潘德舆、丁晏、高延第齐名,邑人称“潘、鲁、丁、高”。
鲁一同是清中叶以后的大古文家,他所作古文内容“于国家田赋、兵戎诸大政,河道变迁、地形险要,以及中外大事”无不涉猎。(《同治山阳县志》)其文笔明快流畅,剖析社会流弊切中要害,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论证引经据典,说服力极强。
鲁一同主要经历道光、咸丰两个朝代,其时清王朝已从“乾嘉盛世”的顶峰跌落下来,士风日下,时弊丛生。吏治的黑暗与腐败,成了社会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早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前,鲁一同就敏锐地觉察到世道士风的沉沦,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日趋激化,“当是时海内方承平,一同独以为深忧,谓今天下多不激之气,积而为不化之习,在位者贪不去之身,陈说者务不骇之论,学者建不树之帜,师儒筑不高之墙,容容自安,风烈不纪,一旦有缓急,相顾莫敢当其冲。”他所作的《胥吏论》五篇,深刻地剖析了官场的弊病。他指出“天下之患,盖在治事之官少,治官之官多。”官僚机构叠床架屋,上级官吏事无巨细,“必以公文书遍达之”,而下级官吏则穷于应付,各级机构不得不启用大量“胥吏”,至于官员大权旁落。加之官吏们钻营升迁晋级之道,则官场一片黑暗,民间疾苦无人过问。他主张重“府县之权”,启用贤达之才,这样“百姓愚民呼号”才上达,“苟得其人委以数百里之地,即事必举”,应该裁}切重叠机构,对于胥吏必须“严刑以威之,额数以裁之”。
鲁一同的古文以热情、深邃地笔触歌颂了在鸦片战争中抵御异族入侵的民族精英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裕谦等,对那些在反侵略战争中为国捐驱的将士表示深切的悼念。他赞扬林则徐“威略素著”,虎门之败,在于“衅发于定海”,继而“诈成于天津”,万里海疆如果能象关天培在虎门那样辛苦经营,加强战备,那么鸦片战争不会惨败。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鲁一同曾为曾国藩扑剿太平天国起义、捻军出了不少“主意”,为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出谋划策,我们当然不能因之而否定鲁一同的古文成就。
鲁一同的古文继承和发展了清初“桐城派”诸大家文风,姚鼐的侄孙、古文家姚莹(石甫)就是他的好友。鲁一同与大古文家梅曾亮先后活跃于文坛,有重大的影响,宝山毛岳生说:“见其文谓七百年来文患于柔,惟此为能得刚之美。”(吴昆田:《鲁通甫传》)晚清文学家李慈铭说:“《通甫类稿》通计四卷四十八篇,多宏肆而谨严,演迤而遒峭,几于篇篇可传。道光以来殆无第二手,梅曾亮辈不足道也。”(《越缦堂日记》)近世学者淮阴张煦侯(名须)在《鲁通父先生集外文·序》中称:“通甫先生之文,其魁岸深厚者根于性,明通而昌博者因乎识,其奇辞大句,排奡②盘折,出入史汉百家,则虽唐之韩柳亦堪肩随,宋以下不足论也。……尝取《类稿》之书而三复之,然后知先生之忧危之深,而风议之虑切。彼其抚时念乱,揣势陈策,其言出于不得已,而所忧动关天下之大计。至今读其文者可以知先生,可以知世变。昔人有言,文章之事莫大乎因时,先生道光之文,杜公天宝之诗也。”这些评论虽出于个人喜好,未免过誉,然可见鲁一同古文影响之大。
鲁一同的诗清新爽目,不少诗篇触及当时社会现实,喜笑怒骂皆成佳篇。清中季大诗人张际亮(亨甫)以诗名天下,见鲁一同《古欧行》,“自以为不及”。蒋阶称“如清水芙蓉,毫无雕饰。”(《甦余日记》)李慈铭谓:“《李元忠歌》、《题元颖王父子(清秋回猎图>》、《三公篇》、《投赠东阿周制府》诸作,气象岳岳……他作亦多涉时事,传之将来是当诗史。”(《越缦堂日记》)
道光十一年(1833),黄淮大水,黄淮海平原哀鸿遍野,百姓流离失所,鲁一同目睹了这次大灾荒,以饱醮血和泪笔触,写下了一组《荒年谣》,他在诗前小序中写道:“饥沴③洊雷④,疮痏日甚,闻见之际,悯焉伤怀,爰次其事,命为《荒年谣》,事皆征实,言通里俗,敢云言者无罪,然所陈者十之二三而已。”这组诗歌包括《卖耕牛》、《拾遗骸》、《缚孤儿》、《拆屋作薪》、《小车辚辚》等篇,让我们看到当时一幅幅悲惨的灾民图。诗歌以写实手法,记述农民田地被淹,塬头草尽,先宰杀耕牛,前村已经出现“人食人”惨剧,留着耕牛做什么?“有田可耕汝当活,农夫死尽汝命绝”。灾民们无可奈何只得卖儿鬻女,拆屋作薪。为了活命又不得不踏上逃荒的路程,可是逃出去,哪里又是生路呢?请看《小车辚辚》的描写:
小车辚辚,女吟男呻,竹头木屑载零星,呕呀啁折行不停,破釜堕地灰痕青,路逢相识人劝言,不可行,南走五日道路断,县官驱人如驱蝇,同去十人九人死,黄河东流掩哭声,车辚辚,难为听。
读了这些充满血泪的控诉,对于那些灾民,谁能不为之悲怆落泪,寄予无限的同情和怜悯,对于那些不顾百姓死活的酷吏,谁能不为之义愤填腐,恨之入骨。
鲁一同的诗歌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反映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鸦片战争。现代作家钱仲联称其“有关鸦片战争之诗多而且工,古近体皆备”,“其诗魄力沉雄,苍凉盘郁”。(《清诗三百首·作者小传》,《怎样读中国近代诗》载《古典文学》5期)试举两首:
《重有感》(其一)
清酒黄龙约屡讹,珠江瘴海日横戈;
全开门户容蛇豕,漫握韬铃⑤布鹳鹅⑥。
燕将不闻诛骑劫,赵人犹是爱廉颇;
征南部曲凄凉在,忍听临江节士歌。
这首诗写于1841年,时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琦善到广州后裁海防,讨好英军。前四句写珠江口外军民正英勇抗击侵略者,投降派却与英使觥筹交错,出卖主权,使之“全开门户容蛇豕”,而作为广州守军主将、皇侄奕山枉读兵书,听到英军炮声吓破了胆,盲目应战,失败而归,只能寄希望于“和谈”。后四句用类比手法写广州民众感念抗英民族英雄林则徐,歌颂了不畏牺牲,捍卫祖国尊严、领土完整的英勇军民。全诗感清深沉,感染力极强。
《杂感十二首》(其四)
寇退民逾愤,财殚国尚支。
纷纷劳节镇,草革定华夷。
海色横珠具,江风散雨旗。
不无防抵突,犹及固藩篱。
这首诗写于1844年,《南京条约》签定后,英船载著白银退出长江驶回英国,国库空了,清政府只有搜刮老百姓的钱财来供开支。外寇退了,人民并不能安居,对侵略者更加愤恨。地方官吏忙于增加赋税,摊派捐款。条约草率规定通商、赔款,同英人“相安”,是不可能长久的。如何防止类似鸦片战争的事件再度发生呢?训练将士,组织民众,巩固海防还来得及。鲁一同预感到还会有第二次鸦片战争,他深深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担忧。
鲁一同尚有《词》二卷,携至京,同年胡介眉读之不舍,乞之归。1836年冬胡不幸病逝,失去。后鲁就记忆所及辑成一卷,未见传本。
鲁一同的诗继承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传统,他研读杜诗数十年,多有心得,晚年批注《读杜心解》,批杜诗者无出其右。吴涑辑有《鲁通父读书记》,段朝端序中有“浦氏《读杜心解》中多独到之处,不免穿凿附会,且以时文法津之。通父病其贻误后学,复就是集精选细批,于篇中筋脉、采色、声情、气韵,以及章法、句法、字法,大纯小疵一一指出,务得其命意之所在,一洗浦氏支离拘泥之习。”(《椿花阁文集》)
《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鲁一同,工诗文,善画。写梅尤佳。”段朝端《三洲画史》:鲁一同所绘墨梅师杨欲仁,老干屈敖,苍轻如铁,间缀两三花,愈古愈秀,吐弃凡近。题句尤佳。道光间为潘德舆画大横幅梅花。自题云:
抚铁梅道人笔意,为四农先生雅正,兰岑鲁一同指作并题。
铁梅道人年已老,江东画梅传者少。
通甫作画如写诗,兴之所到挥洒之。
有时一朵复两朵,倏忽千枝与万枝。
离奇诞漫李长吉,诘屈熬牙樊宗师。
三年闭户无一纸,近来爱者子潘子。
谓我落笔良有以,画虽不工狂可喜。
怪根枯枿⑦不足多,为君泼墨翻天河。
先生书法大王,道劲可爱,有诗、书、画三绝之誉。为卢小配(德)画帐檐,题曰:
连番酿雪未成寒,笼烛归来夜已阑。
一笑暗香浮动处,明朝恐向雾中看。
癸丑(1853)嘉平月十四日醉墨。夜饮狂醉,泼墨写此,灯已火也矣。迷离漫滤,不辨花之为花,墨之为墨也。持赠小配世大兄。老境颓唐,得无为倚花人所笑耶!一同并识。
鲁父特山先生以画鸡名,先生用其法画鹰。清河吴昆田(字稼轩)《题通甫画松鹰》诗有句云:“通甫画梅绝代姿,兴酣落笔何淋漓!”“通父画鹰独矜慎,写上苍松亦清俊”。笔者见过先生小横幅松鹰画,松枝叶就纸作势,繁简皆宜,一小鹰立于丛叶中枝上,栩栩如生。鲁一同的画传流在民间颇多,然叠经动乱,现在已为稀世珍品了。
注释:
①展禊之会:禊xi,古代民俗,于三月上旬已日在水滨洗濯,驱除不祥,清去宿垢,称为禊。携饮食在野外宴饮,称禊饮。展禊之会,如现在约几位好友作郊游、野炊。
②排奡:奡ao,矫健貌,指诗文风格劲刚有力。
③饥沴:沴,天地四时之气,反常而起的破坏和危害作风。饥沴:指饥馑灾害不祥之气。’
④洊雷:洊jian,洊雷,相继而至的雷声。
⑤韬钤:兵书《六韬》和《玉钤》的合称,即指用兵谋略。
⑥鹳鹅:兵家布阵的阵名。
⑦枿:枿ni6,树木经砍伐后重新长出的枝条。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