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四○年,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对封建落后的中国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在这场捍卫民族生存,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中,中华民族涌现了许多值得骄傲的英雄儿女,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对西方殖民者可耻的贩毒贸易深恶痛绝,为维护民族利益,对侵略者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成为一位名垂史册,永远为后人怀念和敬仰的英雄。
关天培,字仲因,号滋圃,一七八一年一月八日(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幼年时受到母亲吴氏的良好教育,喜欢练武又急公好义,但由于家贫读书不多,于一八O三年考取了武庠生(武秀才)。初授漕督右营把总,后来,由于他“年壮技优,晓畅营务”,“颇知向上,有干济之才”(丁晏《诰授振威将军广东水师提督关忠节公传》),又有超人的记忆,娴熟的武艺和过人的胆略,很得上司的赏识和重用,被先后调任扬州营中军守备,外海水师奇营守备,镇标右营都司,苏淞镇左营游击,川沙营水师参将,江苏太湖营副将,江南苏淞镇总兵。一八三四年(道光十四年)被提升为广东水师提督。著有《筹海初集》四卷,具体叙述其用兵固防韬略。
遵母训 学岳飞 精忠报国
关天培在临上任漕督右营把总的前一天,关母吴氏把他叫到跟前,“用宋朝岳母在岳飞背上刺字的故事教导关天培,要他以民族英雄岳飞为榜样精忠报国。”从此,关天培牢记母训,以岳武穆为榜样,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一八二六年,由于“漕河浅阻”,江苏筹办海运漕米,关天培“不避毛遂之嫌,力请身任”,于是被委任押头,运米赴京。这是一支由一千二百五十四只船组成的庞大船队,运漕米一百二十四万一千余石,行“汪洋大海,遇警风骇浪”,行程“五千数百里”,虽有三百余艘船只“漂入高丽”(今朝鲜)境内,但他指挥若定,“皆化险为平”,不但“斛收无缺”,而且“各船舵水三万余人,一丁未损”(关天培《筹海初集·序》),十分出色地完成了护航任务,受到了道光皇帝的多次接见和嘉奖,被提任苏淞镇总兵。
就在关天培出任苏淞镇总兵的前后,正值清王朝日趋腐败。英国商人在其政府的支持下,在东印度公司这一鸦片垄断机构的操纵下,英国殖民主义者采用武装走私的办法,疯狂地向中国输入鸦片,鸦片就象洪水般地涌来,烟毒泛滥全国,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因鸦片的输入而引起的白银外流,开始破坏天朝的国库收支和货币流通”(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以致城市萧条,农村破产。就在这种情况下,关天培于一八三四年十月受命接任广东全省水师提督,镇守祖国的南大门。他接旨后,必情十分沉重,深知英国进行鸦片输入野心勃勃,加上广东海防形同虚设,有名无实。同年九月,英国兵船二只曾“越过虎门……各炮台,直抵黄埔,守台官不能御,乃燃空炮以惧之。”(《广州府志·前事略》)他想,今后如何整顿海防,抵抗外寇,这副担子实在不轻啊!那时关老太已年近八旬,受不了长途跋涉之苦,又不愿拖累天培,坚决要回淮安老家。她嘱咐关天培:“尔年力强壮,正当图报圣恩之时,将来建功立业,遂汝素志,即此足以显亲。”“我年近八旬,不堪跋涉。着长孙奎龙送我回淮,汝携眷速赴新任,移忠作孝,不必分心以母老为念。”(关天培《延龄瑞菊图自述》)关只好让夫人杨氏,长子奎龙,次子从龙“奉母归里”(丁晏《诰授广东全省水师提督关忠节公传》),替己尽孝。
操兵勇 固海防 坚守边疆
关天培接旨后,辞别老母,自己“只身挈家丁三人抵任”,随身携带“行李衣箱亦止十件”(《筹海初集》卷一)。他一改以往新官上任的积习,颁布了入境告示:“预告属僚,振精神共相策,励涤旧染,匡我未能,持躬勤俭,一切推诚,恐不我知,开诚预告,毋违我示。如仍拘于积习,藉事朋摊,不谅予心,即是违抗我示。”并随即派员“星夜通致各营,一体遵照,毋得违误。”他说到做到,要官弁人等“概不准擅离职守”,不准远迎,“巡洋官弁……不准藉词迎谒私离洋境”(《筹海初集》卷一),要严守海防。在他的公馆中不准悬挂灯彩,衙署里陈设因陋就简,不许粉饰修理铺垫,仅用住房三间,亦未经裱糊装饰。他把全部心思用在保卫祖国的海疆上。
关天培到广州后,“公务无分巨细,事事尽心,以遵慈训,报慰母怀”(关天培《延龄瑞菊图自述》)。即本着“御敌之道,守备为本,以逸待劳,以静制动”的原则,首先认真整顿海防,仔细“检阅洋图,摘查文卷”,接着“选带将备二员”,“亲历重洋,遍观厄塞”。他想到虎门是外洋通向省城广州的咽喉要塞,认定要保卫广东,首先就要守住虎门。于是自筹款项,开始在虎门构筑三重门户。“以沙角、大角两炮台为第一重门户;南山、镇远、横档三处炮台为第二重门户;大虎炮台为第三重门户。”(《筹海初集》卷一)同时,他又考虑到外靠零仃洋的第一重门户大角、沙角两个炮台遥遥相对,两台之间水域辽阔,经过船只为炮弹所不及,以及第二重门户南山、镇远、横档三炮台也难阻截等弱点,于是改大角、沙角两炮台为了望讯号台,并派把总防守,督率守卫炮台士兵昼夜了望,专司号炮。又在南山与横档之间的江面上增设两道拦江木排铁链,以堵截英国兵船闯入。还在南山脚下的威远与镇远两炮台之间添建靖远大炮台一座,台面长六十丈,宽二丈五尺,高一丈四尺五寸,安放大炮六十位,“以护排链而壮声威”。此外,还认真新建、改建、加固旧有炮台。在尖沙嘴一带,新建炮台两座,安置大炮五十六门,并将各炮台的“炮洞、石墙及铺地石块全行更换,用三合土改筑”(《筹海初集》卷一),以柔克刚,防止炮弹打在石墙上,石碎四溅伤人。又为炮台添建六千斤、八千斤大炮各二十门,加强火力。计增添大炮至三百门。这些布置和设施,大大改变了过去虎门炮台的面貌,使各炮台互相依靠,互相配合,形成坚强的三道防线。
关天培在整建炮台,加强防御能力的同时,积极严督整顿水师,裁撤疲弱,“操练兵技,演习炮准,配造火药,整理军械”,要求各营兵士加紧操练,使各弁兵“已精者精益求精,未精者渐就精强、,“务使一兵一技悉成劲旅”,并于各营“挑选勇壮兵丁,年在二十以外四十以内者各一百二十名,十名为一队,每队选拔队长一名,专管户下兵九名”,由千把总认真操练,“务使技艺纯熟,枪箭有准”(《筹海初集》卷一),做到步兵人人能拉六力以上弓箭,骑兵能拉三力以上弓箭。
同时还要求守台士兵必须做到操练精熟,“演习炮准,操练各项火器,务使心思手法,远近高低,悉中窍要”,“师船驶风调戗,务使灵便,占风枪炮尤须联贯。水兵一项,以能浮能潜者为最。”(《筹海初集》卷三)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操练,广东水师官兵都能做到演练“泅水阵式,正变相生,进步合度。枪炮首尾响应,师船调戗轻灵。其泅水以及凫水对械各兵,出没波心,浮潜并用;爬桅各兵,均能升高演技,胆壮气雄。所有九台大炮及施放各项火器,高低远近”均能依“所定尺寸施放,尚合准绳;各台炮火攻靶船,辄被击中,将弁诸于将令,士卒习于波涛。”(《林则徐集·奏稿中》)他还针对洋船两旁有炮,鼻头无炮,洋兵皆伏舱内的特点,用旧洋船作式样,认真训练士兵,演习攻首尾,跃中舱之法。又仿造欧式多桅帆船多只,以备防御。经认真整顿,一向腐败软弱的清朝水师,转变成能战的精兵。与此同时,他还招募渔民、蛋户壮丁五千人,组成水勇,“教以如何驾驶,如何点放”(《林文忠公政书·两广奏稿》),教练他们袭击敌船和刺探军情的技能,在必要时协助水师作战。
经过整顿,虎门的防御系统“布置森严”。正如民谣所说:“虎门六台,金锁铜关,入来不易,出去更难。”关天培认真整顿、加强海防设施,培训水师,为林则徐放手查办和销毁鸦片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关天培把对慈母的一片孝心全用在整顿海防,保卫祖国南大门的国事上。一八三八年仲秋,虎门提督署内菊花盛开,争奇斗艳,那菊花,“有并蒂双花者,有一蒂三花形同品字者,有重楼花分三层者,有一茎双头花开四朵者,更有黄菊一枝,顶开大菊一朵,又于花瓣中另生六茎,长者二寸,短者寸余,茎端各开小花一朵,共成七子之形。”看到这些在秋风中精神抖擞的菊花,使他触景生情,思念远在故乡淮安的老母和亲人,更想到八月二十六日(阴历)是老母八十诞辰,但由于广东“洋面遇事多艰”,(关天培《延龄瑞菊图自述》)防务很紧张,自己不能回乡侍奉慈亲,为母祝寿。于是,在僚属的赞颂之余,他特请友人、广东名画家何种(字丹山)就以菊花为喻,绘了一幅《延龄瑞菊图》,遥祝母亲身心健康,延龄益寿。道光十九年关天培携《延龄瑞菊图》面请林则徐、邓廷帧赐题。其时,林则徐即将调任两江总督,很希望关天培同他一道前往,故题诗最后两句“起居八座君思问,旌节江东指日移。”而邓廷桢还在两广任上,看了林则徐的题诗,深怕关天培随林则徐走,在题诗的最后两句就说:“南交(广东)正倚长城重,未许东篱带露移。”林、邓两人借诗言志,都表现了对关的器重,一时传为佳话。
禁鸦片 抗英寇 为国捐躯
一八三九年(道光十九年),清政府派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关天培鼎力相助,积极配合林则徐勒令烟商缴烟。那时英国趸船寄椗零仃洋面共二十二艘,将欲开行。关天培即令各营,分路扼守,传令在洋趸船先将鸦片悉数缴销,方准开行。配合林则徐“起获烟土二万二百八十三箱”(丁晏《诰授振威将军广东全省水师提督关忠节公传》),又二千多麻袋,合计二百几十万斤,值英金三百万镑,核银约八百万两。
收缴鸦片后,关天培又配合林则徐组织兵勇民夫在虎门海滩开挖两个纵横各十五丈的销烟池,当众销毁鸦片。销烟池底平铺石板,以便轮流替换使用。销烟时“先由沟道车水入池,撒盐成卤,所有箱内烟土逐个切成四瓣,投入卤中,泡浸半日,再将整块烧透石灰纷纷抛下,顷刻便如汤沸,不爨自燃。复雇人夫多名,各执铁锄木爬(耙),立于跳板之上,往来翻戳,务使颗粒悉化”(《林则徐集·奏稿》)。鸦片一遇灰盐,立成渣沫,再也不能收合成膏。等到海水退潮时,启放涵洞,随浪入海。从六月三日至六月二十五日,费时二十三天,销毁烟土“共有一万九千一百七十九箱,二千一百一十九袋,其斤两除去箱袋,实共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四斤”。(《林则徐集·奏稿》)
虎门销烟后,由于英国领事义律拒绝林则徐要外商具结保证永不夹带鸦片的要求,英国的印度总督又派军舰到澳门,英国水兵在尖沙嘴行凶打死村民林维喜,义律又拒不交凶。于是珠江口上战云密布。此时,林则徐与关天培全力以赴,准备随时还击侵略者的武装进攻。关亲自督率舟师,“数月以来,常驻虎门二十里之外沙角炮台巡防弹压,间赴三十里外之穿鼻洋面来往稽查”(《林则徐集·奏稿》)。一八三九年十一月三日,正当英国货船具结准备进入黄埔贸易时,英国兵船两艘硬将已具结货船追令折回,不得进口。关闻讯后,正在查究间,英国兵船“先开放大炮前来攻击”,炮击我尖沙嘴师船。关“亟令本船弁兵开炮回击,并挥令后船协力进攻”,并亲自“挺立桅前,自拔腰刀,执持督阵”。这时有一颗炮弹“飞过桅边,剥落桅木一片”,由关天培手面擦过,皮破见红。他奋不顾身,仍复持刀屹立“指挥师船还击,其本船所载三千斤铜炮,最称得力”,首先打中敌船头,关又督令弁兵对准连轰数炮,“将其头鼻打断”(《林则徐集·奏稿》),英军纷纷滚跌入海,英兵船狼狈逃遁。在后来的十天之内,英兵船还接连六次向驻防在九龙尖沙嘴北面官涌一带的中国水师开炮挑衅。但由于中国方面早有准备,加之关天培身先士卒,亲自率领士兵英勇抵抗,英国侵略者的进犯全部以惨败告终。
一八四○年(道光二十年)六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广东方面的战事,由于道光皇帝在英国侵略者炮船威胁面前动摇妥协,林则徐受到诬谤,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册)之罪被革职,道光皇帝派琦善替代林则徐。琦善到广州后,一反林则徐之所为,卖国求荣,在军事上,撤防媚敌,炸毁大炮,裁减兵船,遣散水勇舵工,拆除海口的木排和铁链,起出水底的暗桩和栽石沉船,把关天培苦心经营六年的军队和海防设施全部破坏。关天培在孤军无援的情况下坐镇虎门炮台死守。这时,以义律为代表的英帝国主义侵略者一面假意与琦善谈判,一面偷偷发兵大举进攻。一八四一年一月,大角、沙角炮台相继失守,参将陈连升父子壮烈牺牲。但琦善却无耻地将大角、沙角二炮台的失陷归罪于关。道光皇帝便以“平时督率无方,临时又仓皇失措”(《筹办夷务始末(道朝)》二册)的罪名,革去关天培的顶戴,“令带罪立功”。关天培考虑到强敌压境,虎门面临严重威胁,危在旦夕,就到制府(琦善处)陈述利害,“恸哭请益兵不许,守台仅赢兵二百”,琦善连仅剩的一点水师士兵的军饷也不发给。关天培心急如焚,“自度众寡不敌,且藩篱既撤,孤力无援,乃决为死计”(丁晏《诰授振威将军广东全省水师提督关忠节公传》),决心与虎门炮台共存亡,并遣人将自己的遗物“堕齿数枚,内衣数袭”,一绺头发及一封简短家信缄封寄家以示诀别。信中说:“(时值)国家多难之秋,正是儿捐躯报国之时,今呈上牙齿和头发,望老母勿以儿为念。”
二月二十六日,英军乘涨潮,前后夹攻,关天培和左营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海水沸扬,杳冥昼晦,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上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这时守台士兵已大多数牺牲,关亲自燃放大炮。他深知众寡不敌,孤军无援,就把从人孙长庆(即孙立)喊到跟前,令他将提督印火速送回广州,自己则决心以身殉国。孙徘徊不忍离开,关以刀逐之日:“吾上不能报天恩,下不能养老母,死有余恨,汝归告吾妻子,但能孝事吾亲,吾目瞑矣。”(丁晏《诰授振威将军广东全省水师提督关忠节公传》)当孙长庆挥泪告别行至半山回头看时,关已为炮弹打中,左臂又受重伤,但仍依然屹立在炮台上英勇督战,坚持抗敌。后来由于英军冲上炮台,关天培胸膛又被敌人“刺刀刺伤”(《鸦片战争》)而殒绝于地。关天培为反抗侵略者,保卫祖国南大门,流尽了最后了一滴血。清军将士血染虎门,虎门失守。
嗣后,从人孙长庆“复返至炮台,求得公尸负以归,辫发已割,左腕刀伤,身受炮火,焦烂无完肤,同官醵金以殓。”“赐谥忠节,入祀昭忠祠,命翰林院撰墓碑、祭文,给传归葬。”(丁晏《诰授振威将军广东全省水师提督关忠节公传》)灵榇护送回籍,葬于淮安东门外(今城东乡南窑村)。除在他遇害地方虎门建立专祠外,还在淮安关宅附近县东街建有“关忠节公祠”,以慰忠魂。
关天培这位赫赫有名的战将,在广东使得英国侵略者闻风丧胆,称他为“最杰出的”元帅(《鸦片战争·虎门之战》)。他牺牲后,家人得到的遗物仅堕齿数枚,几件旧衣和一缕头发。当时,已被“革职待罪”的林则徐闻得噩耗,悲痛欲绝,愤而挥笔挽之: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联语如泣如诉,然而也锋芒毕露,矛头直指琦善等一伙卖国贼。关家收到林公挽联后,怕惹出祸端,在请人重新书写时,将上联中“问何人”改成“问何时”。现在这副挽联仍悬挂在“关忠节公祠”内。
附:
抗英义士孙立
郭寿龄
关天培是淮安人引以为骄傲的名字,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的光辉业绩彪炳史册,他的英名家喻户晓。然而虎门战役的参加者、关天培壮烈殉国的目击者、在炮火硝烟中从敌人手中夺回关天培遗体的孙立,就鲜为人知了。
孙立(约1811-1841),一名长庆,淮安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不识字,“幼侍关忠节公”,随着关天培职位升迁,与其走南闯北,“从至广州”。他为人“诚朴无诳”,“公甚倚重之”。但长期枯燥的军营生活,也使他染上“好饮酒”、“好渔色”的毛病。有一次,他喝了酒竟“游粤妓馆”,“踉跄醉归”,还“呵骂他仆”。关天培得知后,对他严加惩戒:“吾受国家厚恩,只身在外,茹苦含辛,分应尔也……以后可少敛也。”孙立知错即改,“叩头服罪”,“自是不饮酒”,不“渔色”。孙立是“禁烟运动”的积极执行者,他秉承关天培的意旨,“见有烟土筒具(烟枪)必摔而毁之”。这样,关天培更加器重于他。1841年2月26日,英军向关天培镇守的虎门靖远炮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阵地上硝烟弥漫,孙立“负印从,自卯至申决战,死伤相属”。关天培身负重伤,“血染衣甲”,他侍候左右。“公挥刃逐之曰:‘汝不以印信为重,汝负吾矣!’语毕,飞炮中公,陨绝于地”。孙立无可奈何挥泪离去,“乃由山后颠跻下,山势陡绝箐棘,立受重伤,卒以印畀(bi)中军,送制府署”。
孙立把印信交给督宪大人后,立即返回炮台,“求公尸”。这时关天培与其他将士全部壮烈殉国,炮台已经失守,“夷人严兵环守”。孙立通过“通事吴某”,“以情告夷人”,被允许进入阵地,“登台负尸,铍交于胸,膝行而出”。关天培英勇不屈的精神,震慑了英国侵略者,当孙立忍着伤痛,背着关的遗体离开炮台时,英军又“炮发如震霆”。孙立怒斥吴某:“既许我矣,又轰击我,何也?”吴某曰:“此夷人重公节,以炮送之。”孙立下炮台后,又见到被炸死的“游击麦廷章半体”,于是“并求得之”。可以想见,身负重伤的孙立拖着两具遗体“膝行”,是何等悲壮的场面,孙立又具有何等的毅力和气节!林则徐为关忠节公祠题的著名对联中,有“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句,也就是指上述的史实。
后来孙立“扶榇护公回淮”,数月后“忽病”“遂卒”,“年甫三十余”。孙立死后,当时淮安有的士大夫拟在关忠节公祠内为孙立与另一阵亡的孙汝鹏(亦淮安人)塑像,作为“祔祀”,后来不知为什么“其事不果行”。我想,其原因,不外乎孙立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充其量不过是“义仆”而已罢。
历史的长河流过了150年,在鸦片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固然应该祭奠缅怀,然而在反侵略战争中英勇抗争的普通兵士,如孙立辈,又何尝不值得后人纪念呢!(引文见丁晏《义仆孙立传》)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