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出生于淮安,每一个来到淮安的人,都要瞻仰周恩来故居和周恩来纪念馆,以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
周恩来纪念馆坐落在淮安城东北的古桃花垠。桃花垠位于淮安老城东北部,夹城的东南角,这里历史上曾是一处船坞,繁盛过两千多年。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开凿邗沟,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沟通江淮,以方便向北方运兵送粮。这里说的末口就在今淮安市淮城镇的新城村。那时由于古邗沟和淮河之间水位落差较大,南来北往的船只都只能在末口盘坝入淮。这样,地处末口南的一大片积水洼地就被改造成屯船坞。据清光绪《淮安府志》记载:“屯船坞,在今夹城,古无城,为漕舟往来停泊之所。”宋、元年间,沿船坞四周遍植桃树。每年春天,桃花盛开,碧波荡漾。“桃花迎春”遂与淮安的“汉侯故里、范张古庙、枚公旧宅、刘伶仙台、西湖望月、雾锁双城、红桥雪霁、漂母芳祠、鼓楼钟声、文通古刹”等为楚州的“十八景”之一。至明永乐十三年,运道改由城西,行船不再至末口,从而使末口完成了它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命完全关闭,屯船坞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
1986年中央批准在周恩来故乡淮安建周恩来纪念馆。有关专家们经过反复论证,选定桃花垠为周恩来纪念馆最理想的馆址。
周恩来纪念馆位于桃花垠旧址的一个三面环水的湖心半岛上。纪念馆是1986年3月经中宣部批准兴建,1990年3月正式动工,1992年1月落成开馆。馆区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65平方米。其中主馆1918平方米,副馆1347平方米。总体建筑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东南大学教授齐康主持设计,造型庄严肃穆,形式朴实典雅,既有传统的民族风格,又有现代建筑特色,也采纳了西方纪念性建筑的一些长处,特别是建筑的每个部分寓意深蕴,体现着设计者匠心独运,表达了亿万人民的心愿。
主馆建在一个梯形绿色草坪基台上。建筑呈外四方,内八角。寓意周恩来的业绩和精神普照着中华民族的四面八方,纪念馆的落成迎来四面八方崇敬他的游人;同时,这外四方内八角的表现形式使得安放周恩来塑像的纪念厅与纪念基刚好扭转了45度角,寓含着周恩来在我们党和国家几次重大历史关头,所起的扭转乾坤的巨大作用。
馆身由四根花岗岩石柱支撑,寓含着周恩来从1954年至1975年曾四次在重大国事活动中提出要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
四坡形屋顶,会很快使人联想起古老江淮平原上提水灌田的牛车棚,寓含着周恩来那种一生为人民服务的老黄牛精神,他为了祖国和人民,整整“拉”了一辈子的“车”;这一朴素的造型还很象苏北里下河地区的待渡亭。周恩来1910年随三伯父周贻谦离家赴东北时,曾在运河边的待渡亭候船北上。以待渡亭的形状作为他的纪念馆,寓含周恩来当年从淮安的待渡亭走出,最终又回到了他的故乡“待渡亭”,所谓“落叶归根”。
主馆建筑与南京的中山陵、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等为同一建筑高度,高26米,共三层。底层为展览厅。二层为瞻仰厅。瞻仰厅内安放着一尊高达4.7米的周恩来汉白玉塑像。汉白玉石料采自北京房山,与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内毛泽东的汉白玉塑像的石料出于同一采区。塑像由沈阳鲁迅艺术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的孙家彬、姜桦二位教授设计创作,由饮誉海内外的河北省曲阳县石雕工的高手匠人雕刻。塑像上的周恩来手展书卷,浓眉紧锁,双目凝视,披着风衣坐在一块山石上。透过那一双凝视的目光和忧国忧民的神态,人们感到他好象仍在思考着祖国的今天和明天,心系着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祖国“四化”大业,关怀着人民的冷暖幸福和国家的统一。纪念大厅高达16米,上方是蓝色的玻璃天棚,阳光透过天棚柔和夺洒在周恩来的塑像上,从而使“他”有顶天立地之感。三层为观景台。游人登台可一览馆区的湖光水色,又可远眺古城淮安的英姿。
主馆正门面南略偏西,设计者通过门楣等多种线条的层层组合,使大门象个“周”字形呈现在人们眼前;屋顶的玻璃顶棚和花岗石的铺设相衬托,又酷似一个“公”字。这“周公”二字的巧妙表现,寓意不言自明。大门上方是邓小平题写的“周恩来纪念馆”六个金光闪闪的镏金大字。沿正门拾级而上,慢步细数共有51级台阶,寓含着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时刚好是51岁。
纪念馆的副馆在主馆的北侧,建筑呈“人”字形,面对主馆呈拱卫之势,寓含着“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之意。副馆共两层:底层为名人字画厅和卖品部、咖啡厅等。陈列展出有国内外知名人士和书画大家为纪念和歌颂伟人周恩来而赠送的书画作品;二层为办公和资料用房。
副馆前有一方形牌楼门,这在建筑学上是为了主副馆之间的连接承启;但是,如果从上往下鸟瞰,和“人”字形副馆合起来,正好是个“八一”图形,寓含着周恩来曾成功地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
主馆前为半圆形的广场草坪,草坪上有一圆形水泥平面。广场如半月,圆形水泥平面似一轮红日,寓意周恩来的光辉业绩将与日月同辉。主馆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个蜡烛台模样的建筑小品,看上去会使人联想起天安门前的一对华表,既起着装饰点缀作用,又寓意周恩来一生所具有的“烯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品德。
在纪念馆的西北侧湖面上,有一座自然小岛,岛上是云南玉溪卷烟厂捐资兴建的怀恩亭,即永远怀念周恩来的意思。东南方向在五亭苑的前边是由一座曲桥连接的半岛。整个半岛称为“东苑胜景”,半岛上是旅日淮安籍侨胞宋胜雄先生捐资所建的球亭。“球亭”犹如一架转动的地球仪,寓意周恩来关心着全世界的侨胞和华人乡亲,五大洲的侨胞、华人们也都纪念他和怀念他。球亭东侧是淮安市机关干部自纪念馆筹建以来就开始营造的“公仆林”。林区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既是对周恩来人民公仆精神的永远颂扬,也是周恩来故乡党员干部学习周恩来精神、争做人民公仆的真情写照。
在主、副馆中轴线往北的延长线上,还建有一座全花岗石的四角尾亭。尾亭北边就是已营造好的文渠码头。文渠曾是淮安自明代以来供应城市居民饮用水的一条小河,也是童年周恩来划过小船、打过水仗的游玩场所。建国后,周恩来曾多次在会见淮安老乡时提起过文渠。现在,周恩来纪念馆和故居正好由文渠一水相牵,将来可以游船对开,让游人在潺潺流水声中,寄托对周恩来的情思,寻觅那逝去的伟人足迹。
在文渠码头的东侧,是日本国关西日中朋友会与周恩来纪念馆共同复制的日本岚山诗碑。1917年,年仅19岁的周恩来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东渡日本,并两次游览日本的京都岚山。1919年他二游岚山时,写下了不朽诗章──雨中岚山。日本友人为了纪念伟人周恩来,增进中日友好,于1979年在周恩来当年游览过的岚山公园修建了一座古朴自然的岚山诗碑,碑上刻着由廖承志手书的周恩来作的《雨中岚山》诗,并请邓颖超同志前往揭幕。日本关西日中朋友会的朋友们为了进一步促进中日友好,并弘扬周恩来的精神,又主动提议,在周恩来的家乡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内于1994年清明节复制了一座“岚山诗碑”。这座复制的岚山诗碑周围幽静典雅,景色宜人,是广大青少年们十分喜爱的一处游览景点。
在“五亭苑”内,为答谢海内外各界人士向周恩来纪念馆献出的爱心,建“墙碑”刻上个人捐资百元以上,集体捐资千元以上的所有个人及单位名单,作为永久性的纪念。
与纪念馆正面隔湖相望的瞻台,同主馆、副馆在同一条中轴张上。它由廊亭和两座高达16米的剑碑组成。剑碑外实内空,直指蓝天,“看似无形胜有形”,寓意周恩来生前什么也没给自己留下,但他的精神、品德、业绩却如永恒挺立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亿万人民心中。
馆区建筑均为青色花岗石外贴面,地面由青灰水泥方砖铺盖,配以四周波光粼粼的白色水面,整个馆区全部是“青、白”两种主色彩,既简洁明快,又象征着周恩来虽然位居极品,却是“清清白白”的一生。
馆区三面环水,碧波环绕着纪念岛。宽阔的水面象征着周恩来的博大胸怀。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故乡一点水,游子三分亲”。周恩来12岁离开家乡,为了寻求真理,操劳国事,再也没能回故乡看上一眼。以一泓涟漪的湖水寄托故乡人民对他的思念之情。环人工湖的四周植桃栽柳,馆区东侧有“日本国关西日中朋友会”会长原田亲义先生等人分三年赠送栽植的“千樱林”,东北侧栽有海棠树,加上黄杨青松,绿地草坪,使得馆区内一片葱翠,四季如画,真正体现了邓颖超同志生前所说的,“要把恩来的纪念馆建成一处公园。既是人们一处纪念的场所,又能让人们休息游玩。”
周恩来纪念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中央批准反映周恩来光辉战斗一生的综合性纪念馆。主馆底层陈列厅中的陈列大纲是由周恩来纪念馆筹建处史料征集陈列组八易其稿,再由中宣部、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权威单位进行审定的。受中宣部委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当时的室务委员,周恩来研究组组长力平同志曾两次来淮安,对陈列的每一幅图片,每一份文献资料,每一件文物和每一条说明文字都进行了反复推敲才最后定稿的。
周恩来纪念馆是展现周恩来一代伟人风采的巍巍丰碑,永远矗立在亿万人民心中。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