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江苏人民出版社《淮安市志》1998年2月第一版)
淮安市楚州区位于苏北平原中部,地跨北纬33°16’~33°45’、东经118°59’~119°37’之间,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苏北灌溉总渠横穿东西,东与阜宁、建湖二县相连,西与洪泽县、清浦区相接,北与涟水县、清河区相邻,南与宝应、金湖二县相通。全区面积1519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占89%,水面占1l%;耕地约121万亩。 1991年,全区有32个乡镇场(含国营白马湖农场),人口为113万余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59.64人。全区社会总产值29亿元,国民生产总值10.6亿元,国民收入9.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54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11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0元。
一
淮安楚州是江淮流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就是以淮安楚州青莲岗命名的“青莲岗文化”。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称雄东南的吴王夫差为北伐中原,开凿了邗沟,连接长江、淮河,以利军事运输。邗沟南起扬州长江边,北至淮安末口入淮河。邗沟即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它的开挖成功,在长江和淮河之间架起了桥梁,便利了南北交通,加强了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楚州因此逐渐成为南北要冲,以至后来成为苏北的政治中心、江淮的军事重镇。
淮安楚州,春秋时属吴、越,战国时属楚。真正建立行政机构始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置淮阴县,地域包括今楚州部分地区。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年)设置临淮郡,划淮阴县东南建射阳县,此为楚州建县之始。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光武帝刘秀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楚州前名“山阳”始见。东晋义熙七年(411年),设置山阳郡及山阳县,治所在山阳县。南北朝齐永明七年(489年),设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此后,淮安一直是郡、州、军、路、府治的所在地。隋开皇三年(583年),始设楚州,成为州治所在地。唐宋时建置未变,先后领山阳、宝应、盐城、盱眙、涟水等县。到了南宋,以淮河为界,南北对峙,淮安成为南宋边陲重镇,朝廷设立的涟水军镇抚使、淮东安抚制置使、京东河北镇抚大使、建安抚司公事均驻节淮安。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李全火烧州城,朝廷遂废楚州改建淮安军,后又升为淮安,治所仍在山阳。元明清三代,淮安的政治地位又有上升。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淮安设总官府,府治在山阳县,领山阳、淮阴等7县。不久又升为淮安府路,领海宁、泗、安3州及8县,其范围占大半个苏北及安徽省的一部分。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收复淮安,改淮安府路为淮安府,治所仍在山阳。这一设置直至清末未变。民国初,废淮安府,改山阳县为淮安县。抗日战争时期,江苏省政府曾设在淮安车桥,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及华中军区首驻淮城。
淮安楚州地处徐、海、通、扬中心,扼南北要冲,遥控江、河,为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地和江淮军事重镇。东汉末年,曹操任命陈登为广陵太守,治所北移淮安,会歼吕布,南却孙吴。魏黄初六年(225年),文帝曹丕率水师伐吴,途经淮安,未果而返。青龙四年(236年),明帝曹命邓艾在淮安境内屯田,为兼并吴、蜀积蓄力量。西晋末年到南北朝时期,中原大动乱,淮安一带战事频仍,名将祖逖、桓温、谢玄、刘裕等都在淮安战斗过。五代末后周显德四年(957年),柴荣率兵征讨南唐,命赵匡胤为先锋,攻打楚州城,经过40天激烈战斗方克服。南宋时,宋金对峙,淮安的军事地位显得十分重要。绍兴六年(1136年),韩世忠以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之职驻守淮安,与金人相抗。韩世忠离任后,淮安一带战争不断。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李庭芝任淮安制置使,镇守淮安,后被元忽必烈派兵攻克。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部将史文炳攻占淮安。翌年,朱元璋又派徐达、常遇春攻占淮安,以华云龙为淮安指挥使,镇守淮安。明清两代,淮安都设有总督署和总兵府,还设立淮安、大河两卫。漕运总督署是中央设在淮安的最高统治机构,专理漕运事宜。清末,随着洋枪洋炮的使用及海运逐渐代替漕运,淮安逐渐失去了重要地位。现代,淮安爆发了淮阴地区第一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斗争——横沟寺暴动。抗日战争时期,淮安为苏北的革命根据地,在这里曾发生过著名的曹甸战役和车桥战役。
悠久的历史及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造就了淮安楚州人坚韧、聪敏的民风。为了民族的独立和祖国的繁荣昌盛,历代楚州人勇敢奋斗,自强不息,名士辈出,芳名远播,大批寄籍淮安楚州的人士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他们中,著名的政治家有:东汉臧曼、臧洪父子及陈琳、步骘;唐代李珏;宋代刘承规、赵师旦、廉布;明代王资深、金濂、杨理、潘埙;清代汪廷珍、阮凛瑗、李宗防、裴荫森、杨士骧、丁宝铨;辛亥革命志士周实、阮式,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家孙兰、肖禹、杨述、许邦仪、赵心权、吉乐山、周恩来等。著名的军事家有: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南宋抗金民族女英雄梁红玉;明代抗倭英雄沈坤;清代抗英民族英雄关天培及抗日民族英雄左宝贵等。著名的文化名人有:西汉辞赋家枚乘、枚皋父子;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吉中孚,晚唐诗人赵嘏;宋“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宋末著名书画家龚开;元代书画鉴赏家汤星;明代文学大师吴承恩,女书法家仲云鸾,考据学家张招,音韵演奏家吴水云,经学大师阎苦璩;清代史志学家张鸿烈、鲁一同,画家传悟和尚和边维祺,笔记散文家阮葵生、任瑗、潘德舆,金石学家吴玉,女诗人陈云贞,女弹词作家邱心如,园林学家李元庚,经学大师丁晏,剧作家黄钧宰,小说家刘鹗,灯谜专家徐嘉、段朝端,编辑家王锡祺。现代诗人毛乃庸、邵天雷、张冰,金石学家罗振玉,当代文学家袁鹰,历史学家季镇淮,表演艺术家筱文艳、石维坚等。著名科学家有:宋代盲人历算家卫朴;清代数学家骆腾凤,水利专家殷自芳,船舶专家杨俊生等。著名医学家有:清代的吴瑭,近现代的应金台、韩达哉、汪筱川、刘树农、谭健民、章湘侯、岳维德等。此外,还有著名银行家朱虞生、周作民、谈荔孙,著名运动员邵震中、孙凤武、闵永健等。在淮安历代名人中,出类拔萃者首推一代伟人周恩来。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长期担任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世界和平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二
楚州地处淮河下游,境内地势平坦,河流众多,四季分明,热量和雨量充沛,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新中国建立前,由于历代封建地租和高利贷的盘剥,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不高,加上战乱和生产工具落后,粮食品种混杂退化,小农经济无法抵御频繁的旱、涝、并虫灾害,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建国前夕,全县粮食单产不足60公斤。建国后,人民政府先从兴修水利入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国初期,在开挖苏北灌溉总渠等流域性水利工程的同时,集中人力物力,整治里运河堤防。从1957年起,重点解决涝渍问题,旱涝兼治。在整治排水河道时,普遍发展自流灌溉,加强圩区建设,发展机电排灌。
70年代,以治水改土为中心,以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为目标,重点发展引江灌溉,解决苏北灌溉总渠开挖后的渠北地区排水不畅问题,调整排水系统,推广田间三沟,全面进行水利建筑物配套。在乎田整地的同时,在废黄河滩地打井,解决高地灌溉困难。
80年代,集中力量加强水利工程配套,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工程效益。至1991年底,全区国家投资水利建设累计12011.56万元,共完成土石方70153.9l万立方米。建成13个自流灌区,重点进行了圩区建设。机电排灌设备达10.09万千瓦,并建成3座抽水站。全区大部分耕地达到日雨150~200毫米不成涝,百日无雨保灌溉,达到排、灌、降、蓄自如。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99.62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达69.84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57,6l%。由于水利条件的改善,给淮安耕作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建国初期,淮安农作物以玉米、麦、豆等旱谷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75%,经济作物种植甚少,粮食产量一直在1.3亿公斤左右徘徊。从1956年开始,全县推行“旱改水”和“沤改旱”,将旱谷改为水稻,将一熟沤田改为稻麦两熟。至1991年,全区水田达94.2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7.7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淮安从1979年开始,农业生产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至1991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为84195万元。1991年,全区共有耕地121.23万亩,粮食总产52454.59万公斤,单产308公斤。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为1。8.07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年末为27.1l万千瓦,农村用电总量9430万千瓦小时。在粮食生产迅速发展的同时,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也出现了腾飞之势,农村经济正在由自然经济型向商品经济型转变01991年,全区共有种植、养殖、加工等行业专业村、专业组1460多个,各类专业生产达4万余户。多种经营总产值为2.0l亿元,为1978年的4.9倍,占农业总产值的42%。全区建成农田林网103,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5%;林木积蓄量为16.2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由1949年的0.02%上升到10.3%,1989年经林业部验收批准为全国平原绿化县。
三
淮安的手工业,在唐代就很兴盛。所产赀布、苎布、孔雀布被征为贡品。明清时,纺织业、酿酒业、铸造业、造船业都很发达。淮安的绿豆酒、桂花酒、状元红等淮曲酒已被列为全国名酒之列。淮安出产的铜器如炉、瓶、神佛等驰名全国。漕运和盐运的发展,带动了淮安造船业的发展。清代,淮安造船业以清江督造船厂为代表,有4个大厂82个分厂,造船I匠达6000余人,每年造船500多艘,是全国最大的造船基地之一。清宣统二年(1910年),淮安人李福星从上海购进木织机,办起了织布厂。同年,湖南人曹典初等在境内创建长湖垦殖公司,下设织布工尝制茧工尝罐头厂等,这是淮安近代工业的萌芽。民国期间,淮安工业以纺织、食品为主,专业户有2000多户,兼营户有1.5万户,从业人员逾3万人。主要有酿酒、榨油、糕点、纺织、肥皂、砖瓦、铁木业、化妆品、工艺品、印刷及纸制品等。民国9年(1920年),淮安新华电灯公司建成发电,这是淮安第一家现代工业企业。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政府和新四军先后在境内建立了油厂、织布厂、造纸厂、印刷厂、修械所等,组织群众成立纺织合作社,全县纺织户逾万户。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1298万元,占淮阴地区工业总产值的65.46%。新中国建立后,淮安工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至1955年。这一时期,人民政府对个体手工业和私营工业积极帮助扶持,发放贷款,照顾免税,并组织产品销售和材料供应。从1953年起,淮安先后建立了一批集体企业。至1955年底,全县有个体手工业者5000余户,集体企业20家,全县工业总产值为1525刀)c,相当于1949年的117%。第二阶段:1956~1965年。1956年初,开始对私营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个体手工业组织生产合作社。至1957年底,全县私营手工业者只剩下587户,而集体企业发展为168个。1958年初,淮安掀起大办工业的热潮,先后兴建一批集体企业,另一批集体企业上升为全民企业。至1965年,全县有集体企业116家,全民企业17家,全县职工人数达1000余人,工业总产值为2617万元。第三阶段:1966~1978年。“文革”中,淮安工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工业生产很不稳定,直至“文革”后期,形势才有所好转。此间,新上了机械、电子等工业门类。至1978年底,全县有职工6400多人,工业总产值为1.55亿元。第四阶段: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的政策,给淮安工业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在此期间,淮安工业在加强企业管理的同时,不断扩大再生产,企业内部改革管理体制,推行企业经济责任制,推动横向联系,发展外向型经济,无论是企业规模、产业结构、产品品种以及产值、税利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在发展全民和集体企业的同时,乡镇工业及户办I业也迅速发展。1980年底,全县社队企业和户办企业为258家,现在已发展为1298家,从、业人员1.91.万人。至1991年,全区有工厂1618家,职工7.38万人;工业总产值17.88亿元,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的67,99%。其中,全民工业产值3.2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8.06%;乡镇办工业产值3.4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9.24%;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8.1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5.75%。工业门类主要有机械、电子、纺织、化工、医药、建材、电力、轻工、交通、食品计10个大类。
自隋唐以来,直至清代中叶,淮安一直是国内水路运输的主要通道。陆路交通很不发达,直到晚清,境内才开始出现极少的汽车和自行车,行驶道路仍为较宽的土路。民国期间,由于连年战争,几条公路和运河、涧河水路被破坏得支离破碎,无法畅通。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交通运输建设突飞猛进。至1991年底,全区公路已从建国初的84公里增至376.48公里;航道从建国初的62公里增至570.8公里;货车220辆,装载.量1220吨;客车134辆,5560个座位;拖轮20艘,2300马力;货驳513艘,1.89万吨位;挂桨机船1002艘,2.1l万吨位;民船959艘,平板车2536辆,人力和机动三轮车167辆。1991年全区共完成货运量206万吨,货物周转量25123万吨公里;客运25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7137万人公里;港口吞吐量98万吨。全区已形成国营、集体、个体组成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交通运输新格局。桥梁、闸坝、码头、货尝车站等基础设施总体上能适应交通运输的需要。
明代以前,淮安已有驿站通信,专供政府使用。明永乐年间,出现独立经营的民间通信组织——民信局。清代,淮安形成了遍及全国的民间通信网。清光绪年间,成立淮安邮局。民国期间,淮安邮局下辖数十个邮政代办所和信柜。清宣统年间,淮安已有电报局。民国6年,淮安成立电信局并开办长途电话业务。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淮安邮电事业发展很快。至1991年,淮安市邮电局下辖27个邮电支局和2个邮电所。全区收寄函件156.82万件(其中国际函件8948件),开发汇票4.87万张,订销报纸901万份,订销杂志61.4万份。是年,市内邮路总长3888公里,长路电信电路240条,市话用户2436户。全区613个行政村中,552个村已通上电话,通话率为90,05%。
四
隋唐以来,淮安是南北水运的枢纽,漕运、盐运的中心,素有“七省咽喉”之称。每年,数百万石的江南的粮米,均要循运河北上,直送京都。而每年经淮安南运的纲盐,亦在140余万引(每引约100公斤)。除漕运、盐运外,杂货过境的数量也十分惊人。当时淮安还是朝廷收取关税的要地。淮安榷关从明朝初年开始设立,在山阳一县即设立3关,即户部钞关、户部储粮、工部抽分。清康熙年间,3关并为淮安钞关,下设3关及18个口子。税关工作人员有数百人之多,每年收税达数百万两白银。大批理漕官吏、卫漕兵盯盐务、税务官员驻扎淮安,千百艘货船的船工水手、漕运官兵要在淮安停留接受盘查,南来北往的商人在此进行货物交易,旅客也常在这里盘桓。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商品的需求量,加强了南北物资交流,并直接促进了淮安商业的繁荣。明清时,百货山列,有“市不以夜息”之说。清代,淮安城内有几十家会馆,如浙绍会馆、润州会馆、福建会馆、江宁会馆、江西会馆等。这些会馆是外籍同乡商人组织,主要协调同乡人进行商业活动。据清宣统元年(1909年)统计,淮安城区有牙行723户,商品经营专业性很强,如粮食飞食油、酱油、药、纸、笔、鞋帽等都有专业店铺,而且规模很大。至民国初年,淮安城有70多个行业,1000多家商号。不久,一批“洋”货相继进入淮安市常如美国、英国、荷兰的香烟、火柴、煤油、蜡烛、肥皂等,于是又形成了“洋烟”、“洋油”、“洋烛”、“洋火”、“洋皂”的“五洋”业。至民国9年(1920年),淮安已有商号1569家。30年代,淮城商号不断增加,其中尤以布业、粮食业、杂货业最多。淮城商业的繁荣,带动了乡镇商业的活跃。抗日战争前,车桥、平桥、钦工等集镇商号共近500家。抗日战争期间,车桥镇商业曾繁盛一时,全镇各种商店竟达400余家。
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战争影响,淮城商店不到千户,乡镇商店更少。从1954年开始,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商业和合作商业发展很快,当年私营商业商品批发额只占总数的10%。至1958年,私营及个体商业已销声匿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淮安的个体商业开始恢复和发展。至1991年,全县个体经商户为5007户,从业人员7453人。国营商业除了城区一批较大的公司和商场外,各乡镇均有供销合作社,全区商业网点达10030个,其中城区网点3300个,农村网点6730个。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4.4亿元,社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98亿元。
饮食服务业是淮安楚州商业的一大特色,素以服务周到、价格低廉而著称。明清时,淮安饮食业已很兴旺。淮菜是中国名菜之一,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名菜名点,如麻油茶馓、文楼蟹黄汤包、淮安蒲菜、平桥豆腐、钦工肉圆、宴乐长鱼席、朱桥烩甲鱼、淮饺等。服务业以旅馆、理发、浴室业为大项。1991年,全区有旅馆、宾馆194家,理发店214家,浴室55家。
淮安于1958年开始外贸出口,出口商品为花边。以后出口产品不断增加,并由土特产品逐渐向工业产品转变。从1985年开始,外贸行业逐步形成了“5条龙”生产的工业群体。即以香料油厂为龙头的薄荷一条龙加工生产,以花边厂为龙头的抽纱制品一条龙加工生产,以丝绸厂为龙头的丝绸一条龙加工生产,以针织总厂为龙头的一条龙针织品加工生产,以草制品为龙头的草柳制品一条龙加工生产。全区有100多个专门从事出口产品生产的厂家,出口商品有土产、畜产、轻工、工艺、纺织、服装、丝绸、电子、机械、粮油食品等11个大类、120个品种,产品销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东南亚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1991年,全区外贸收购总值(按计划价计算)1.29亿元,全年出口商品交货总值1.59亿元。
旅游业是楚州的新兴产业。楚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旅游业发展较快。 1991年,全区各旅游点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3万多人。
五
隋唐以来,淮安楚州逐渐成为苏北的文化中心。汉代兴起私学、家学,唐代创设官学,并陆续建立社学、义学和学宫、书院。北宋景祜二年(1035年)兴建州学,即后来的府学,此为最早的官办学堂。书院有官办和民办两种。明代,全县有书院10所,至清代更有增加,其中以丽正、射阳、勺湖和奎文“四大书院”最为著名。元代,淮安开办社学,官办私助,农闲时教农家子弟读书识字。明代,淮安有社学65所,清代又增加了近30所,分布在全县乡村。清康熙年间,全县创办1。8所义学,由私人集资或由地方公益金开办,招收平民子弟入学读书。此外,明清两代还设立武学。在历代科举考试中,淮安出过3名状元,2名榜眼,3名探花,286名进士。北宋著名诗人张耒及3个儿子皆中进士,世称“一家四进士”,为世所罕见。历代官至尚书以上者就有11人。清光绪年间,淮安开始兴办学堂,分官立、公立、私立3种类型。官立由府、县开办,公立民办官助,私立为个人出资开办。清末,全县共有各类学堂112所。民国后,学堂改为学校,并分为中学和小学,有的学校还附设幼儿班。1949年,全县共有小学307所,在校学生9386人;中学士所(初中),在校学生124人。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至1957年,全县有小学636所,初中l所,完中1所;有小学生6.3万人,初中生3000人,高中生304人。1958年下半年,曾兴办l所农业大学和40所农业中学,小学和中学发展到1084所。60年代初期,有部分学校停办。“文革”中,大部分初中上升为高中,许多小学戴帽办起初中班,但教学质量急剧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130多所小学摘掉了初中的帽子,压缩完全中学,调整初中和联中,学制、课程、教材、教法逐步走上正轨,教学条件也不断改善。至1991年,全区有559所小学和47个教学点,在校学生10.67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6%,达到国务院规定的普及小学教育的要求。有普通中学101所(其中完中10所),在校中学生5,34万人,其中高中生5642人。在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和业余教育。1991年,全市共有幼儿园47所、835个班,在园幼儿2,84万人,入园率达60%以上。有高级职业中学5所,在校学生3010人。在业余教育中,农民教育和职工教育齐头并进。农民教育以扫盲为主,职工教育以提高为主,利用党校、电大、自修和自学考试等途径提高职工的政治和文化素质。
楚州的群众文化在唐宋时已逐渐活跃,民间出现了初期戏剧的演唱形式,明代开始形成演戏习传。民国9年(1920年),淮城内建立淮安县通俗教育馆,负责管理和开展社会教育、图书阅览、体育等活动,这是淮安第一家群众文化机构。从30年代起,农村较大集镇亦设立民众教育馆和农民教育馆,开展农民业余文化活动。建国后,县民众教育馆改为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项目和范围不断拓展,并逐渐成为辅导和培养群众文化骨干的基地。各乡镇从建国初开始陆续建立文化站。文化站平时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并根据当地情况,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博里乡文化站多年来组织农民学习绘画,不少农民成了绘画爱好者,并创作出一批有较高水平的农民画,使博里乡成为闻名省内外的农民画之乡。自80年代初期始,乡镇文化站逐渐改为农民文化中心。农民文化中心包括文化站、电影队、影剧院、播音放大站等设施。1991年全区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87个,文化馆站30个,乡镇广播电视站30个。淮安是淮剧的发源地之一。民国期间,淮安已有戏剧班、社20余家,主要演唱淮剧。建国后,淮剧艺术发展很快,除了专业淮剧团外,各乡镇业余淮剧团此起彼落,长盛不衰。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淮安淮剧舞台上逐渐形成系列剧目“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等100多台大戏。此外,还有一批较有影响的现代剧目。文人潜心著述是淮安文化的一大特色。清代淮安人吴山夫曾将唐以来淮安文人所写的诗作辑录成册,即达5大册数千首。据统计,民国以前淮安人共出版过著作373部计733卷,其中不乏经典名作,如吴承恩的《西游记》、邱心如的《笔生花》、刘鹗的《老残游记》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淮安楚州又一次掀起著述热潮。至1991年,全区出版著作近50部,内容包括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研究等,部分作品在国家和省级评奖中获奖。
淮安楚州的体育活动历史悠久。围棋、放风筝、举重、摔跤、游泳等,自古就是淮安人民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清代,淮安的武术、棋类为两项高水平的体育运动,出现了不少武术名家和围棋国手。民国初期,淮安开始开办学校,并出现了学校体育。随之田径、体操、篮球、足球等现代体育项目从学校走向社会,并且日趋竞技化。建国后,楚州的体育事业发展很快,不仅体育设施不断增加,而且门类日益增多,水平也不断提高。60年代中期以前,跑步、做操、打太极拳、游泳、球类等运动开展十分广泛。“文革”期间,淮安的游泳运动崭露头角,出现了淮安冬泳队、溪河公社“水上娘子军”、“水上儿童团”游泳队等著名游泳集体。这些游泳队不仅能表演武装泅渡、水上射击和水上文体节目,而且竞技水平也较高,在国家和省级游泳比赛中多次获奖。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推动了楚州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向国家和省运动队和各类体育学校输送了一大批运动员,其中有篮球国手孙凤武、围棋国手邵震中、摔跤国手闵永健等人。
淮安楚州的中医源远流长。唐代,淮安已有名医行世。宋代,淮安中医日益专科化,出现了儿科、外科等专科,并逐步形成一些中医世家。明清时,淮安名医迭出,“淮医”逐渐出名。清人吴瑭所著《温病条辨》问世,被奉为医学经典。后李厚坤将《温病条辨》演绎《温病赋》和《温病条辨方歌》,刘鹗又著《温病条辨汤头歌括》,对普及这一中医理论推波助澜,从而形成了中医“山阳医派”。民国年间,淮安城乡形成许多中医世家,淮城内就有刘、应、杨、王等名医数家,他们各有专长,治病和著述并行。尤其是河下镇,医家多,药店多,被称为“丛医镇”,并以擅长治疗温病而形成“温病派”。至建国前夕,全县中医约有200人。1956年,淮安县人民医院设立中医科,1958年建立淮安县中医院,此后不少乡镇卫生院陆续建立中医门诊,并出现了章湘侯、谭健民等著名中医师。至1991年,全区有28个医疗单位设中医科,中医药人员151名。清末民初,淮城内外国传教士开办教会医院,淮安始有西医。抗日战争前夕,国民党淮安县政府曾开办淮安县立医院。民国34年9月,中共领导的淮安县民主政府在解放区开办淮安县立医院,后改为淮安县卫生院,负责全县的医疗、预防和卫生行政工作。 1971年,县卫生院更名为淮安县人民医院。 1991年,全院有病床301张,职工470人。民国35年,复兴区开设大众医院,这是淮安第一个乡镇级医疗机构。至建国时,全县有乡镇级医疗机构5个。建国后,各乡镇陆续建起乡镇级卫生医疗机构。至1991年,全市有县级医院4所,乡镇中心卫生院4所,卫生院26所,共有病床1256张,卫生技术人员1685人。
淮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对外开放的城市,每一个淮安人莫不以此为自豪。目前,百万淮安市楚州区人民正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团结奋进,努力创造一个美丽而腾飞的明天。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