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河北是淮盐转口集散地 / 卢耀西

淮安县(现已建市)河北(又称“盐河北”)在河下镇以北,距河下约一华里许。它曾经是淮北盐场产盐运销扬子四岸和豫皖两岸转口的集散地。“扬子四岸”即湖南、湖北、江西、皖南四个口岸;“皖、豫两岸”即皖北、河南两个口岸。

远在千年以前,我国产盐省份都曾设有盐务官员,其全名为“都转盐运使司”,简称“盐运使”或“运司”,专司管理盐场产盐、税收、运销、缉私等任务。如东北盐运使设奉天(今辽宁),长芦盐运使设天津,山东盐运使设济南,两淮(淮安府以南和以北)盐运使设江苏板浦(今属灌云县),两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盐运副使设扬州,松江盐运使设苏南松江,浙江盐运使设杭州,福建盐运使设福州,广东盐运使设广州。以上沿海各省盐场均以海水制盐。川康盐运使设四川自贡,也叫自流井。川康盐场产的是井盐。四川山多,通过勘测,在有卤源的山地钻出几百尺深的卤井,再用天车吊着一丈多长的竹筒吊出卤水,然后再用锅煎成盐。井灶,有的是牛力运转,有的是用锅炉发动机运转。盐有两种:一种为巴盐,形同石碱;一种为花盐,形同细盐。自贡为什么又名“自流井”呢?因为这个地方既有地下盐卤流出,还有天然地下沼气(向地下安装铁管就可以燃烧制盐的锅炉),这就是自流井地名形成的原因。

两淮盐场分为淮北、淮南两个盐场。淮北盐场区域分布在灌云县、东海县、赣榆县和连云港、三阳港等处。这个盐场,在两淮盐运使管辖下原来只有三个盐场公署:板浦盐场公署,设在新浦以北猴嘴,靠连云港临洪口;中正盐场公署,设在灌云县以东中正,靠埒子口,临青盐场公署,设在赣榆县兴庄,靠三阳港柘汪。清朝中期,扬子四岸和皖豫两岸人口增加,食盐量增高,加上工业用盐,淮北盐场原有的三个场(板浦、中正、临青)产盐量不够供销了,于是就在陈家港增设了一个济南盐场公署,并随之增加了下属七个制盐公司,即在灌河口右岸燕尾港至堆沟、洋桥一带,增加了大德、大阜、大有晋、公记四个制盐公司;在灌河口左岸燕尾港小蟒牛、陈家港、闸口一带,增加了大源、裕通、庆日新三个制盐公司。

淮北盐运使所辖的各盐场公署,负责管理产盐、运销、收税、缉私等业务。在各个盐场的产盐地区范围内,分设很多放盐处。放盐处设置放盐官一员,另有会计、产销、司秤、总务等股,工友、差役和坨地(堆盐的露天仓库)管理员等所有事务人员,均属总务股。还配有税警担负盐场保卫和缉私等任务。清末到民国十六年前后称“两淮缉私营”。(抗战前,河北城照庙常驻缉私营一个排。)北伐后改为“税警”,直属财政部领导。为了防止走私,各盐场产盐池滩每天晒制的成盐,当天下午日落以前,必须扫数用船运进放盐处坨地集中管理,先由司秤等管理人员过秤验收,然后分户堆放,每包一百市斤。集有相当成数时,产商就卖给运商。他们之间的买卖手续是这样的:盐价是由盐务局根据成本利润控制核定公布的,产商收回盐本和一定的利润,但同时必须到放盐处填写销盐税单,由运商向指定银行交纳税款后,凭盖有银行税款收讫章的税单,请求盐处批准,运商就可将所购盐运往扬子四岸、皖豫两岸销售。

淮南盐区各场均用锅煎盐,产量较小,供销扬州、通州所属各县。淮北盐场产盐数量很火,年产数百万担,均系池滩晒盐,海水就是原料,在涨潮时用水车加上风篷将潮水车进扬卤池,经过风吹日晒卤汁就浓了。

各盐场制盐的池滩。在旧社会是盐田主的私产。盐田主也叫“垣商”(即产盐商)。垣商有大小,小的十排八排,或二十排三十排;大的有八十排、一百排(“排”是盐池计量单位,每排约一亩——六十平方丈。把一亩地的盐滩分格成五到六个晒盐池滩,就叫一排,如这家垣商有十排,就等于有约十亩地面积的盐池)。盐田主雇用制盐的盐工也叫灶户,为什么盐工又称“灶户”呢?因为淮南盐场是用锅煎盐,盐锅就如盐灶,所以盐工也叫灶户。盐工等同于地主的佃农,长期遭受盐田主的残酷剥削,生活很苦,他们不分冬夏,经常赤一双脚,整天在盐池内劳动,没有防护用品,如胶鞋手套等。盐田主每月发给的灶粮也都是粗粮,如玉米;工资也很微薄,根本无法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淮安河北远在千年以前,就是淮北产盐运销转口的集散地。那时没有铁路和海轮运输,所以淮北产盐除供应苏北淮海各县食盐外,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产盐远销扬子四岸和皖豫两岸。运商在淮北各盐场购到税盐后,由新浦、板浦、燕尾港、陈家港等处盐场,从原有灌河口和临洪口通往淮安河北的一条运盐河,将盐运到淮安河北集散地。当年淮安河北也有些盐栈,各栈均设有坨地,代客堆放税盐,并代客买卖,由河下湖嘴转入运河,再通过洪泽湖运往皖北和河南两岸。另一条水路是由运河到扬州十二圩(十二圩,也是扬州四岸淮北产盐转口的集散地),再转由长江换船运往皖南、湖南、湖北、江西,即扬子四岸销售。过去淮安西门与北角楼之间有一座“江西会馆”,河下有“湖南会馆”、“新安会馆”。这都是各岸盐运商人集中议事的地方。各个会馆都是高楼大厦、古色古香的建筑,这就说明当年盐商是既富裕又阔气。那时候,河下的市面非常繁荣兴旺,就是因为盐商云集的缘故。有些富裕盐商就在河下购地建屋定居了。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从淮阴西坝到淮安河北一段运盐河道淤塞了,船行困难,就将淮北产盐转口的集散地迁往淮阴西坝。现西坝设有两淮盐运使管辖下的放盐处,管理查验、放运、缉私等工作,也配有税警担负保卫、护运、缉私任务。西坝这个集散地,在清末民初有盐栈十八家,各栈均设有坨盐栈地,也代客买卖,盐栈的主要收入是栈租。淮北盐场产区的税盐,由产盐商从新浦、板浦、陈家港等地经一条运盐河运到西坝后,将盐驳到盐栈坨地。当时每家盐栈均有一条小河通到运盐河口,小河能行小驳船直达各隶盐栈坨地。扬子四岸和皖豫两岸的盐运商人,在西坝购到税盐后,就由西坝转到淮阴大运河。清末民初,从西坝到淮阴有一条十多华里长的小铁路(这条短小的铁路本来是准备建筑清徐铁路的,后因清朝政治腐败而未建成),运商就是通过这条小铁路将税盐由西坝转运到淮阴大运河口,再由大运河口经扬州十二圩和洪泽湖,分别运往扬子四岸和皖豫两岸销售。在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未建成以前,因为西坝也是淮北盐场产盐输出转口的集散地,所以那时候西坝市面也很繁荣兴旺。到清末民初上述两条铁路建成了,再加海运畅通,绝大部份产盐改由铁路和海运直接从淮北盐场输出了,西坝转口盐量随之大减。抗日战争时期河北又一度成为盐的集散地。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铁路阻断,仅有少数食盐从西坝转口,直到全国解放,铁路运输和海路运输迅速畅通,西坝盐务转口集散地也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任务。

编者附注:本文作者淮安市人,现年86岁,住上海,早年曾在两淮盐务管理局工作多年。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