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红玉,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她的名字和光辉业绩早已被载入史册,然而人们对她究竟是哪里人氏,往往闪烁其词。南宋人罗大经所著《鹤林玉露》一书曾记载:“韩蕲王之夫人,京口娼也。”韩蕲王即韩世忠,京口即今江苏省镇江市。然而这句话并不能说明粱红玉的籍贯所在。后来元人脱脱等编修的《宋史》在记述梁红玉史迹的时候,对她的籍贯出身只字不提。直至当代,一些颇有代表性的书籍对梁红玉的记述都沿袭了上述两书的说法。如蔡东藩所著的《宋史演义》、臧励和等编著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夏征农等主编的《辞海》、修订本《辞源》以及《中文大辞典》(台湾版)等都回避了梁红玉的籍贯问题,这不能不算是一个缺陷。最近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对梁红玉的籍贯作了一些调查考证,结论是:梁红玉的籍贯是江苏省淮安市。其根据分述如下:
一、淮安地方志书的记载
清乾隆年间的《山阳县志》记载:“宋,粱夫人:蕲王韩世忠妻。楚北辰坊人。初,江淮兵乱,梁流落为京口娼家女。”①清同治年间的《重修山阳县志》记载:“韩世忠妻梁氏,北辰坊人,初,江淮兵乱,流落为京口娼家女。”②清光绪年间的《淮安府志》在“山阳县列女”中记载:“宋,北辰坊烈妇、义妇李氏、蕲王韩世忠妻粱氏。”③山阳县即今淮安市(1988年前名淮安县),北辰坊即今淮安市淮城镇新城村。北辰坊,又名北辰镇、北辰堰、北神堰。因地处古淮河岸边,春秋时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以通江淮,于此筑堰而得名。
上述所举志书的主要编篡者,大多熟睹淮安地方掌故,且以治学严谨而著称一方;主其事的又不完全是淮安本籍人。从志书内容来看,编篡者也是力求做到“文直事核”的。特别是在人物志中,凡有争议的内容都如实记载。甚至有些著名人物的籍贯经过认真考订,推翻了前志书和当地流行的说法,被从淮安籍中推了出去。由此观之,上例志书中所记载梁红玉的籍贯应是真实可信的。
二、淮安乡土的认识
梁红玉是淮安人,这种认识在淮安由来已久,流传甚广。如清康熙年间淮安人张鸿烈曾以《北神堰韩蕲王杨国夫人梁氏》为题写过一首涛。诗中有“北神堰枕清淮流,居人织苇堰上头,蕲王夫人昔家此,随母播迁至润州。”的句子(润州即今镇江市——笔者)。作者在题记中说:“北神堰即今新城北门外迤西是也。梁夫人微时家此。”此诗收入作者的诗集《淮南涛钞》中。④清末淮安人卢介清所著的《咏淮纪略》有《梁夫人》诗,开头两句为:“夫人淮产居北辰,流落京口避乱尘……”并自注:“宋韩世忠妻粱氏,北辰坊人。”作者在该书《凡例》中明确指出:“是编所咏纯乎山阳,不兼他邑。间有其人籍非山阳而世居或流寓于此者不在此例。”⑤类似的题咏,在淮安地方艺文志中还可以找到一些。新中国建立以来,淮安一直都把梁红玉这位本地民族女英雄作为爱祖国、爱家乡的典型教育下一代,各级学校也都将梁红玉的事迹编入乡土教材。历年来,淮安的新闻、戏剧、电影以及由淮安人撰写的有关书刊文章,都把梁红玉列为淮安名人。淮安有很多关于梁红玉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以她的家世、出生、童年生活等为最多,有些故事已经结集由出版社出版。在梁红玉故里新城村附近,现有一个梁大庄,人们认为这些梁姓居民就是宋时梁氏的后裔。
淮安还有一批关于梁红玉的古迹。突出的有“梁红玉故里碑”和“梁红玉祠”。梁红玉故里碑在新城村梁红玉故里西边,碑上镌有“梁红玉故里”五个正楷大字。碑高约四尺,宽约一尺五寸。由于竖于淮安至涟水的公路边,过往行人都能看见。此碑早在解放前若干年就已竖立,可惜毁于“文化大革命”中。梁红玉祠,位于新城村“梁红玉故里”。据故老相传,因梁红玉在家排行第七,老祠堂名为“七奶奶庙”,也许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妇女不能建祠祀奉,故人们只知有“七奶奶庙”不知有梁红玉祠。清末,淮安河下镇有人揭去七奶奶身上锦缎袍衣,见塑象背后赫然有“巾帼英雄梁氏都督红玉”等字样,这才真相大白。庙内原有楹联一副:“青眼识英雄,寒素何嫌,忆当年桴鼓亲操,半壁山河延宋祚;红颜摧大敌,须眉有愧,看此日崇祠重整,千秋令誉仰淮壖。”此联上下句都在歌颂梁红玉结识韩世忠,夫妇同心协力抗金的功绩。唯下联最后两句“崇祠重整,千秋令誉仰淮壖”,足以证明淮安之有梁红玉祠和梁红玉其人是很早以前的事了。由于祠堂一度毁损重修,因而才有此联的出现。此联究系何年为何人所题,志无记载,原件又已不复存在,据本地老人传说,重修祠堂最晚也是清代咸、同年间的事。由于此庙再毁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后,淮安县人民政府在原址修复了梁红玉祠。十年浩劫,又再度被毁,1982年,县人民政府又在原址附近,重建了新祠,祠中有梁红玉红妆带剑的彩色塑象,同时仍然把这副楹联重制悬挂在梁红玉塑像两侧。
三、韩世忠墓碑的记载
韩世忠墓在苏州灵岩山西麓,名为“宋韩蕲王墓”。墓不远处存有一块神道碑。碑名为“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碑高一丈三尺余,因碑文字数逾万,俗称“万字碑”。碑之中有两处记载了梁红玉的籍贯:“杨国,家楚州,织薄为屋盖。”“杨国,家本楚州,寓京口也。”杨国即梁红玉。梁红玉因抗金有功,被封为杨国夫人。后韩、梁夫妇因主张抗金,反对议和而结怨于奸相秦桧,被革罢兵权,隐居杭州。韩世忠卒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葬于灵岩山麓。不到二年,梁红玉也抑郁而终,与韩世忠同葬一穴。及至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朝廷为岳飞等人平反,同时追封韩世忠为蕲王,谥忠武,并按王位的规格对韩世忠夫妇重新安葬。宋孝宗将整个灵岩山封为韩世忠墓区,并为他竖了一块特大的神道碑。碑名由宋孝宗亲自题写,碑文由礼部尚书赵雄撰写,此碑于1939年6月被飓风吹倒,碎为十块。1946年,灵岩山住持妙真等人请工匠将碎块粘接竖起,解放后又予以加固,即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神道碑。由于年深日久,风雨剥蚀,现碑文已模糊难认,所幸苏州博物院中存有全碑文本及1920年的拓片。
神道碑关于梁红玉籍贯的记载与淮安地方志书的记载是一致的,而且此碑建立时间离梁红玉逝世不到三十年,碑文又出自礼部尚书之手,其内容当是准确无误的。
以上仅是一己之见,奉出,就教于方家。
注:
①《山阳县志》清乾隆十四年刻奉,卷二十二:列传、贤嫒。清知县钟祥金秉祚修,衡阳丁一焘等纂。书存淮安市档案馆。
②《重修山阳县志》清同治十二年刻本,卷十六:列女一。清知府满州存葆等修,道州何绍基等纂,书存淮安市档案馆。
③《淮安府志》清光绪十年刻本,卷三十五:列女、山阳县列女。清知府桐城孙云锦修,清河吴昆田等纂。书存淮安市档案馆。
④《淮南诗钞》下卷,清康熙淮安人张鸿烈撰,康熙刻本。书存淮安市图书馆。
⑤《咏淮纪略》清末淮安人卢介清撰,民国七年排印本。书存淮安市图书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