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方志续谈 / 丁志安

潍县张兆栋序《重修山阳县志》云:“山阳地居淮东,海滨为近。春秋吴城邗沟通江淮,而道始通。自有明因河流入淮,以为运道。岁漕东南秔稻四百万石输于京师,遂为总汇之区。故漕臣驻节其地,以管理天下之转输。而东南土物之作贡者:楚、蜀之木,滇之铜,豫章之窑,吴越之织贝,闽粤之橘柚,亦皆经行其地,以直达于天津。山阳与天津,南北两大镇,屹然相对。五百年来莫之有改矣。”

上述确非虚语。山阳地固殷繁,人尤杰出。汉有淮阴侯韩信、枚氏父子。唐有诗人倚楼赵嘏。宋有右史张文潜,与苏东坡、秦少游齐名。女英雄梁红玉桴鼓亲操,抵抗侵略。元有老画家龚开,并撰写文天祥、陆秀夫传状。明有文学家吴承恩。清有民族英雄关天培。推翻专制的有清末烈士周实、阮式,而近代更有中外人士所敬爱的周恩来同志。以故淮安方志尤为重要。笔者曾就唐宋以来府县镇志举其概略,辑为《淮安方志漫谈》(载《淮安文史资料》第四辑。——编者注)。

然吾乡先辈,更多私撰之书,且有方志中未载资料,足资研究参考。余自幼年喜搜枌乡掌故之书,兹就管见所及,不拘诗文笔记,辑为“方志续谈”,虽非府县镇志,确可补方志之不足,分别汇列于下:

(一)明《淮郡文献意》二十六卷

明邑人潘埙等编纂,嘉靖三十四年(1555)刻本。每半页十行,行十四字。前有淮安知府卫辉蔡扬金及潘埙自序。

末有吴承恩后序。第一至七卷为“先贤爵讳”,第八至九卷为“儒林”、“文苑”、“流寓”、“方技”、“列女”等传。第十至二十六卷为“诗文”,其中第十卷为“赋”,第十一至十五卷为“各体诗”及“词”,第十六至二十一卷为“各体文”,第二十二至二十三为“先贤行实余录”,第二十四至二十六为“先贤诗文余录”。别有“郡县沿革”、“文献流源”列于卷首。

蔡序有云:“上下数千载,表里三百余人,总若干万言,列为若干卷,采先代之绝言,集诸家之佚旨。钩极玄深,搜穷广远。凡为淮之人文,而在正德以前者,虽片词微踪,例入纂也。”播埙自序有云:“自春秋迄于皇明正德,搜罗传记,捃拾见闻。问与水部倪子伯雨,太学吴子汝忠商评校订。凡得名臣、硕儒、忠孝、文节、遗老、贞媛之属共三百有九人。上下数千年,德业文章会于一书。盖经一寒暑乃成。”

(二)《续淮郡文献志》

清邑人沈卹孺编辑,未见传本。《重修山阳县志》卷十八(艺文)著录。卹孺字允济,笃学好古,以质行自励,不求闻达。《重修山阳县志》卷十四(人物四)有传。

(三)《淮城日记》

明末张天民著《小方壶斋丛书》本。天民字无功,山阳人。前有自序,后有崇祯十七年八月淮阴羽民,清咸丰十一年五月段朝端,光绪十二年四月王锡祺等三跋。所记为甲申(1644)二月初一日至六月二十日之事,以《淮城记事》校之,则所记多不相同。但三月二十八日,军门阅操;二十九日阅城;四月十三日周知府亲诣各坊,给赏义勇,三日始完;十四日军门令城内义士将各坊栅栏同时关闭,捱察奸细;于太清观得四人,三皇庙得三人发本府审实枭首等事,二书无异。

自序云:“淮阴本人文地,而干戈忽兴,此事之变者也。不佞有慨于衷,自闻警防河,守城以及两台所行大事,辄援笔密记,然不敢以示人。近见刻者纷杂,多非实录。或以无为有,或以后为先。至如崇世子之误为恒藩。周王薨于三月十一日,而刻中注为四月朔。刘总镇五月初一日公集盱眙县议事,乃谓四月二十四日已到扬州。王按台四月初七方巡历到淮安,妄注三月内事。高郎中五月初六日方到淮安随军门监军,而刻中注守南门。黄铉去任已一年,而刻中注守东门。此皆重大事体,件件舛错,其他可知。不佞读之,恐晦两台之苦心,致来耳食之疑窦。爰搜奚囊,付之剞劂。语虽不庄,事却蹠实云。”

羽民原跋略云:“正当两公恢复境土,先后报捷之际,朱抚宁、马阁部不忍以睚眦之怨,自𢪃长城,固不足论。乃念台刘公,当世之人望也。痛哭时艰,亦云路某将淮北一块土,拱手而授之贼,倡逃应斩。当事者即拟票,宣付史馆。此虽刘公激于义愤,砥砺忠义之言。而不核其实,刚两公一片血诚,竟付东流逝水。惟时阁部史公抗疏剖白,然路公以丁艰去任,王公亦诡升山东巡抚。斯时山东之地何在?不处之处,当事者亦可谓巧于计矣……某等淮人俱受两公抚字之恩,目睹两公保障之功。见两公受诬而不能为之白。今得无功日记之梓,庶可止纷纷之议矣。”

段跋云,“明张无功《淮城日记》一卷,久无传本。惟其文略见《山阳志遗》中。去年于阮氏七录斋得见全册,如获拱壁。亟假以抄,惜脱误累累,无从是正。今年夏正复得一本,盖即阮本之所自出也。互相参校,脱者补之,讹者正之。义可两存者,则录而不断。句可致疑者,则注而仍阙。反复审订,始稍稍可读矣”。

王跋有云:“天民字无功,日记外无他撰著。近修府志,始采其略入杂记。原本存阮氏七录斋,多脱误。吾友段君笏林得善本,细加订正,余录而刻之。窃叹公非不泯,私史有征。成事难乎其难,(齿奇)龁则古今一辙。”

高子上(延第)先生有《重钞淮城日记序》,见《山阳艺文志》卷六。

(四)《淮城纪事》一卷

作者未署名,亦无序跋。清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入《痛史》第八种。所记自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九日至六月初一日之事。五月廿四日记武愫事有“乃械禁淮安狱中,一飞往观,见其人堂堂乎一表人才,惜乎有貌而无心也。”“一飞”二字,似即作者之名。又四月朔有“是日周藩薨于湖嘴赵家。”按《淮城日记》作三月“十一日戍时,周藩薨于舟中。军门为买赵启申民舍治丧。”

二书殊异。此书所记,虽较《日记》略少,要亦当时留心之人也。

(五)《淮故》二卷

清山阳阮葵生撰,附列小方壶斋排印《茶余客话》后。

宋焜(文献)《静思轩藏书记》:《荼余客话》小方壶斋传录阮葵生稿本。此书相传三十卷《艺海珠尘》节刻八卷,固非足本。小方壶斋刻本二十二卷自诩为足。今以底本按之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乃二十九、三十两卷所涂改,中空八卷,则原缺也。余幼时每艳羡王寿萱先生嗜学好士,恨不得与之樽酒论文,商榷国故。稍长观所刻书,深惜校雠未善。

故购是书,冀有补正。乃展读首页阮传本末“相于为诗文会”一语,校云“‘相于’疑作‘相与’未改俟正。”刻本竟作“相与”,当时主校无学至此,良可惊诧,又恨王氏之不我待也。抚卷慨叹,乌能已已。”

按王寿萱(锡祺),卒于民国二年(1913)焜年己二十五岁。其时淮安故家藏书,纷纷易米。焜以贱价收买,转手鬻于上海蟫隐庐书肆(罗振玉之弟振常开设)。故《静思轩藏书记》中各书皆有售价,是“藏书记”而兼“价目表”耳。然虽流入外地,或展转得为公藏。十年劫火,得免一炬,亦不幸中之大幸也。

(六)《淮阴脞录》四卷

清山阳丁晏撰,未刻。

此书一名《柘塘脞录》,又名《淮亭脞录》,大半采附《山阳诗征》各家诗后,其自序并见《颐志斋文集》卷六。

今人武新立同志《明清稀见史籍叙录》著录扬州古籍书店传抄本,“每半页十行,每行二十字,小字双行,毛边纸”。

按先高祖(丁晏)手稿作二卷,旧藏敝簏,十年内乱中佚去,每一忆及,不禁抚然。

(七)《梓里待征录》一卷

未刻,有传抄本。清山阳李元庚撰,文孙鸿年编次,阜宁裴楠(梓卿)参订。有清宣统二年(1910)九月鸿年序。

元庚世居河下镇,录中所记均河下之事,故曰“梓里”。

(八)《春宵呓剩》八卷

未刻,有传抄本。无序跋。

题“宝群山香无隐庵梦花僧辑纂”,实杨笏山(庆之)先生所撰。庆之贡生,工考证。光绪《淮安府志》卷二十九,同治《重修山阳县志》卷十三皆附阮应商、杨开沅合传。

(九)《山阳掌故记》一卷

同治四年(1865)春,徐嘉、沈家驹、段朝端陪同杨庆之雅集曹紫璆(榘之)、甘白斋,共听杨庆之畅述地方掌故,徐嘉濡笔记之。后编入《味静斋文存续选》名《山阳掌故记》。

(十)《淮雨丛谈》四卷,续一卷,补二卷

未刻,有传抄本。清山阳程钟撰。钟字袖峰,别号竹西道人。咸丰中诸生,义贞祠裔。此书正编有同治二年(1863)自序。续编有同治五年(1866)自序。补编有同治十二年(1873)自序。此卷首有光绪十七年(1891)丁芃序,卷末有“同治乙丑(1865)仲冬十二日笏林段朝端校毕”题识。窦筠生题诗,丁酉(1957)仲冬丁步坤跋。所谈均属淮安文献掌故。

(十一)《漱经斋笔记》一卷

山阳丁寿恒撰。寿恒(1832—1892)字叔居,丁晏第三子,诸生。无序,有顾云臣(持白)跋,一九四七年印入《山阳丁氏两先生遗稿》。

(十二)《沈蝶庵杂言记》一卷

清山阳沈家驹撰,家驹号蝶庵,咸丰七年(1857)诸生,晚岁双目失明,友人徐嘉据其所谈之地方掌故记之,后辑入《味静斋文存续选》。

(十三)《遁庵丛笔》

山阳徐嘉撰。嘉(1834—1913)字宾华,号遁庵,同治九年(1870)举人,昆山教谕。著有《夜存录》、《顾诗笺注》、《裴光禄年谱》、《味静斋集》。此书未见传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门人王锡祺续编《山阳诗征》,多采列于名人诗后。

(十四)《楚台见闻录》、《叶打庵随笔》、《跰𨇤余话》,《巴人谈》、《半人琐记》

山阳段朝端撰。朝端(1843-1925)字笏林,号蔗叟,贡生,尝署甘泉训导、海州学正。与杨庆之笏山皆熟于地方掌故,当时号庆之为“老笏”、朝端为“小笏”。上列数种皆未刻,今有传抄本。

(十五)《望社姓氏考》一卷

清山阳李元庚撰,《小方壶斋丛书》本。此书以范眉生(介)《诗苑天声集》卷首校勘姓氏末列淮安望社三十人。

稽其事略,各系数语而成。为李挺秀、黄申、靳应升、郭为珙、张玙若、沃起龙、卞为 、胡从中、嵇宗孟、陈台孙、张镇世、沃起凤、潘取临、程 、张养重、阎修龄、张新标、杨方、陆求可、徐转迅、陈谷骏、程淞、马骏、赵朗、李孙伟、张新栋、倪之煌、邱象升、邱象随、阎若璩等。前有元庚自序,后有其子钟骏及王锡祺跋。然考之阮葵生《茶余客话》尚有陈碧涵(美典)《阮氏族谱》中阮和叔(偘)、阮鹤缑(晋)皆望社中人,此书未刻。

(十六)《落籍诸生事略》

清末徐嘉撰。此稿印入《味静斋文存续选》卷二。前有小序云:“烈皇殉国,明社为墟。沧海横流,天崩地坼。随时俯仰者恋朝绅,污伪命固不足道。蠹名滥竽之流,往往改操于中道,而失身于暮年。士无节义,如世宙何哉?吾邑青衫十数子,郁悲愤,甘槁饿,焚巾志壑,事历二百六十余年矣。偶展遗文,抚时事, 然伤之。顾后生小子有询其名而不知其人者,将何以存人类,振士气耶?合诸稗乘, 次其略。非传耆旧,亦广宋遗民录之意,冀相勉于行已有耻也。”其所传张养重、吴瑰、吴璜、吴珊、岳荐、张玙若、郭允现、李挺升、阎修龄、方能权、方可权、张我襄、李自宪、杨士鼎、彭震龙、岳钟精等十六人,按《重修山阳县志》卷十二张养重传中无李挺升、阎修龄二人。张我襄字端甫。阎尔梅《寿张端甫》诗云:“君长予一岁,今年四十一。”见《徐州二遗民集》卷五。

(十七)《淮人书目小传》

近代段朝端撰,曾总纂《续纂山阳县志》,此书原稿,余少时尝见于淮安私立“集一图书馆”(原址即今淮师附小——编者注),今不知犹能存否?朝端一生留心地方文献,其搜得之书,写《淮著收藏记》记之。其书名与未得者,别辑《淮人书目》二卷。后又各附简略为《淮人书目小传》,无序、跋,里人曹应熊撰有《淮人书目序》,见《山阳艺文志》卷六。

略云:“吾淮东滨海,南络江,北横大河。扶舆清淑之气,磅礴郁积,代产瑰奇之士。显达者,固夥矣。而林泉遗轶,殚精著作。所谓藏名山,传其人者,顾不多见于世,何欤?岂其书不足表见欤,抑率因无资刊刻,遂致久而失其传也。段子笏林慨然有意于收拾全书,不可尽得已。爰就见闻所及,编为淮人书目二册。”

(十八)《曲江十子事略》

清末徐嘉撰。此稿及《落籍诸生事略》同印入《味静斋文存续选》卷二。“十子”为周白民(振采)、王镜湖(家贵)、刘万资(培元)、刘万吹(培风)、邱浩亭(谨)、邱长孺(重慕)、吴慎公(宁谔)、边颐公(维棋),程水南(嗣立)、戴伯玉(大纯)。十子佚事,散见于《山阳河下园亭记》、《信今录》、《淮壖小记》等书。风流文采,照耀一时。稿末云:“其后休宁张生振声得曲江诸老手书于书肆,高征君(子上)题曰《名贤尺素》畀余题咏,诚重之也……”段朝端《椿花阁诗集》卷二有《曲江手迹为丁衡甫宝铨题》诗。注云:“册中皆曲江楼执牛耳诸老宿与吾淮周白民先生互商文艺之札,原署‘名贤尺素’。”似二老所题,当系一物。先后为张、丁两家递藏耳。

(十九)《玭珠赋钞》四卷

清王琛辑。同治五年(1866)刻巾箱本。前有自序及高士魁序。前三卷皆淮人赋淮事,第四卷则为外地人士之作。

篇后皆有题解,嘉惠来学,以省查检之繁。琛(1807-1880)字献南,号玉航,清河籍,世居山阳。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著有《玭珠分韵解题》、《汉隶仅存录》、《山阳金石略》、《玭珠山馆诗文集》诸书,又辑《淮安艺文志》。

士魁(1791-1866)字紫峰,道光九年(1829)进士。四川丹稜知县,简州、蓬州知州。著有《丹稜县志》、《虚静斋诗草》。

高序云:“近今功令学使兼试生童古学,崇尚赋体。间取郡志中记载为题目。清河王君玉航馆余家,尝就淮人所赋淮事,择其善者而甄录之。搜采既富,考证尤详。题解备登本事,以资参阅。其非淮人而赋淮事者,亦附焉。再历寒暑,裒成巨观。名以《玭珠赋钞》所以嘉惠郡人士者,厥功甚伟……。”

自序云:“同治甲子余馆高紫峰先生家,课其孙隐南。暇时搜辑古近体赋,为塾课本。题皆淮事,作皆淮人。其非淮人者附焉……”

(二十)《淮南诗钞》二卷,一名《淮人咏淮诗》

清邑人张鸿烈撰,康熙刻本。此书首行及板心上口皆题《淮南诗钞》。小引云:“康熙三十三年甲戍起,至巳卯止拟乐府四十七首、各体诗五十首,总名曰《淮人咏淮诗》。”

实皆四十六首。前有凡例四则:

——山阳治在淮水之南,与淮阴本是二县。载在史册,总属淮南地,固以为别号也。故曰《淮南诗钞》。
——专咏山阳、淮阴古迹懿行,故曰:《淮人咏淮诗》。上卷拟古乐府,下卷各体诗,也不必尽拘也。赐教者容采入县志,共垂不朽。
——初意撰为诗题,以题征诗,以诗入志。后因字多不能刻,又不能写,耽搁十年,偶一赋咏,不觉遂至百首。殊欠就止,深愧灾梨。
——山阳即郡治也。事迹可咏可歌者,殆不止此。俟博雅君子,表微阐幽,以光乡闾,非敢遽谓遂无遗轶。”

(二十一)《十忆诗》一卷

清山阳吴玉搢(山夫)撰,《楚州丛书》本。有乾隆二十二年(1758)桐城方于华序。二十六年(1761)许集、项樟序,贡震跋。同治丙寅、宣统已酉段朝端跋。民国辛酉(1921)冒广生跋。所忆十事:一、先君子手钞书;二、沈处士画册;三、汉碑;四、古泉;五、手钞山阳耆旧诗;六、宋砚;七、内合同钢印;八、印章;九、老友陆竹民;十、萧湖泛舟。

段朝端跋云:“端从丁柘塘师家借得刊本。前确翁阁学(方纲)评云:‘诗序,附札(华诗道札)皆雅,只可惜前有三序耳,又云:‘或酌存其一序,即必欲三篇全存。亦只应连写,去其拜手等字。’末有‘覃谿(翁方纲)过眼’小印。道光十六年柘塘师入都,从书肆上得之。因将韩传(韩梦周撰《吴山夫先生传》)附订于后。草草照录,俟他日重钞。同治丙寅十月朝端志。”

又云:“此书原本字画秀整,作率更体,刻手亦工。余尝欲辑《楚州丛书》。凡淮著篇页无多,易零落,难收藏者胥为传布。有志未逮。今距丙寅四十三年矣。老病侵寻,非惟翻刻无期,即重钞亦徒怀虚愿。《颐志斋藏书》久已散矣。

原本不知流落何所,抚卷兴叹。宣统已酉二月蔗叟时年六十有七。”

冒广生跋有云:“蔗叟跋云:翻刻无期者,今兹杀青。七十九岁老翁当为一快也。辛酉正月冒广生。”

宋文献(焜)曾藏有原刻本,见《静思轩藏书记》。

(二十二)《淮雅》

清山阳阮葵生辑,未刻。卷帙无多,稿为先高祖拓塘公所得乃并入《咏淮诗钞》。

宋焜《静思轩藏书记》云:“此古今名人咏淮诗辑本也。系吾山(阮葵生)司寇遗著,郡邑志艺文门均列其目。

后为柘翁所得,朱笔补辑,改名《咏淮诗钞》。段蔗叟跋,据字迹疑出于司寇而未能证实。柘翁序直不言其所自来。余既据志乘断为司寇手稿,并详加补辑。仍名《淮雅》从其朔也。吾淮征文考献,久推阮、丁两家。《山阳诗征》既传淮人之诗矣,至非淮人而咏淮之诗,辑而刻之。足为山川增色,况出于两乡先辈之手乎?”

(二十三)《咏淮诗钞》二卷

清山阳丁晏辑,未刻。自序云:“余既辑《山阳诗征》,复捃摭前人之咏淮者,凡四方之外籍,历代之闻人,博采广搜编为二卷。其淮人之咏淮者已载《诗征》,不复缀录,省重沓也。夫三洲之咏,合周乐之雅南。丛桂之篇招淮南之隐士。先民有作,斯土兴歌。至如輏轩所历,竹帛所传,艺擅九能,才掩群雅,山扬桐柏之辉,川耀玭珠之采,考占纪事,其在兹乎。采风陈诗,是之取尔。”

(二十四)《淮流一勺》二卷

清山阳范以煦撰,咸丰间刻巾箱本。皆分咏淮安古迹,卷上第一题为《甘罗城怀古》卷下第一题为《康州行》,、题下均详注出处。前有小序云:“道光乙已(1845)仿张太史(鸿烈)《淮南诗钞》作咏淮诗,久之成帙。分为二卷,得诗一百七十八首。及门诸子郝少溪(如 )、张懋修(士敏)、徐砚农(铸)、郝海门(云汉)、曼青(庆云)、杜云岑(文蔚)、傅海秋(福增)(后改名“卓”字“介清”)、高蓬仙(履灜)、陈景仲(正卿)、岳姑丈冠芬、王妹倩振镛、程表弟锡铭、同怀弟以照等集资付梓,以省传钞。重感其意,过而存之。覆瓿之讥,殆不免也。误文脱字,未及悉正,容俟后日云。息影居士记。”

(二十五)《咏淮纪略》二卷

近人山阳卢福臻撰,民国七年(1918)仿宋排印本。福臻字介清,诸生。世居车轿卢家滩。先世固多诗人,止泉(泽)、蓉湖(涌)为尤著。此书仿张鸿烈《淮南诗钞》、范以煦《淮流一勺》之例,分咏淮人懿行、淮地古迹三百余事。不计工拙,表彰甚力。前有陈重威、郑孝胥、段朝端、罗振玉、丁宝铨各一序,后有罗振常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共1条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