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朴先生家世初考 / 吴之光

李公朴先生(1902-1946),是忠诚的爱国者、坚定的民主战士和社会教育家,著名的“七君子”之一,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兼民主教育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7月ll日在云南省昆明市遇害,次日牺牲,享年44岁。建国后,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一、籍贯

李氏籍贯,众说纷纭。1979年版的《辞海》记载:  “原籍江苏扬州,生于镇江。”李公朴夫人张曼筠《回忆李公朴》说:“出生在常州的一个破落家庭里”。李氏生前战友方仲伯在《李公朴》(载《常州古今革命烈士资料汇辑》2)一文中称:  “江苏常州人,原籍武进湖塘桥。”沈钧儒、王造时《李公朴先生事略》称其籍贯同方仲伯说,加上“生长镇江”一句(见云南人民出版社《李公朴纪念文集》)。1986年编印的武进《湖塘乡志》称:“生于江苏镇江”。

据考,李氏先代世居武进县湖塘桥东村,原属乡,今乡并入镇。其父李增培晚年居镇江,不久在镇江病故。李公朴少年时代随父在镇江依靠其三兄永康(公愚)生活。当过学徒,在润州中学(该校校址靠近宝盖山洞,系基督教教会办的。北伐以后就停办了。——编者)读过书。建国前武进俗称常州,长期为常州州治、府治所在。上述这些情况.引起了李公朴籍贯问题的分歧。准确的说法,应是“江苏省武进县”。

李氏老家东村,距常州市南门5.5公里,在武进湖塘镇之东南向1.5公里处。全村约百多户,李姓为主。故居已卖给族人李良元。围墙及前进三间厅屋已拆除,现存后进三间一楼一底旧屋,已改为两间,李元良家住着。楼后尚存一间灶屋,一间猪圈屋。原有家具均已散失,但也有些落在群众家中。

据湖塘东村《李氏宗谱》记载,武进李氏第一世李文徽,早在唐朝中和四年(884)前来晋陵(武进古称之一)任晋陵丞,定居滆西(今夏西乡),迄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了。

李氏分支迁入湖塘东村的始祖是李丕显(1425-1496),系武进李氏第二十世,至今也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二、世系

李氏世居武进,从第二十世至三十六世居湖塘东村。现据东村《李氏宗谱》(以下简称《谱》),将世系排列如下(纪年换算成公元):

第三十三世曾祖父李维芸(1778-1834),行二,配杨氏。

第三十四世祖父李俊秀(1803—1862),行一,配张氏。叔祖父李俊彩,生卒失考。

第三十五世父李学增(1837—1917),行一,字增培,享年8l岁。嫡母周氏(1839—1910),同乡蒋湾桥周定富之女。生予永仁、永义(翰芬),女一(据永康子为山讲:适淮安林耀苍,家住城内百善巷)。生母程氏(1865—1930),生子永康(公愚)、永祥(公朴)、女一,适淮安府樊仲沅。

叔父学纯,行二,字增来(1841-?),配叶氏,无出,以学增次子永义(翰芬)为嗣。

叔父学海,行三,字增海(1846—1863),17岁卒,以学增三子永康(公愚)为嗣。

第三十六世:

长兄永仁(1873一l 906),字晋家,号兰君。配淮安府田氏(1 872一?),夫妻合葬武进湖塘桥师姑滩祖茔,无子,以永康(公愚)子为山嗣,女一,适淮安府王纫秋。

次兄永义(1878  191 9),年42岁(《谱》载卒年39岁,恐误一笔者),字晋昌,又字香国,号汉飞,又号翰芬。配马氏(1 882一l 939),无出,以永祥(公朴)子国友为嗣。合葬在稚安城东三里塘城子庄。据方仲伯《李公朴》文中称:“曾行医于淮安,也早逝。”据民国四年(1915)与父及四弟永祥(公朴)合影题词称:“刘从戎东海”,是年秋赴海州(东海)从军。

三兄永康(1885—1945),字晋康,一字绶桐,后改公愚。曾在镇江打蛋行做献计,后贩卖布匹,在镇江台兴盛沈记京广洋货店当店伙。原配淮城钱寿昌长女(1885-?),无出。继配南京市王国祥女(1900-?),生子二:长为山(现住镇江——笔者),嗣大伯永仁;次为农,早殇,女二:长女惠炳适镇江韩金荣;次女惠英,现在武进。

李公朴,行四,《谱》名永祥,字晋祥,后改号仆如,含“公仆”之意。笔名“长啸”。1902年11月26日生,1948年7月11日遭特务暗害,次日牺牲于昆明云南大学医院。

原配王氏(1903—1937),同乡湾里村王金贵次女,生女二:长女惠华(1924-1984),因病未婚;次女国华(1926-  ),适同乡陈家村陈元生,仍健在。王氏兄全生(1899—1985)称:公朴与王氏结婚是在东村老家举行的仪式。

夫人张曼筠(1901—1975),上海著名画家张筱楼(《湖塘乡志》误为“张攸楼”)次女,北京师范大学高材生,擅画。1928年初与公仆在沪结婚,婚后数月,公朴即赴美留学。1930年底(或1931年仞)回沪。张曼筠追随公朴,奔走抗日救亡,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建国后,历任民盟中央委员,全国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生女张国男(有隐寓“国难”之意)、子李国友,兼嗣二伯永义(翰芬)。

三、生地

公朴先生出生地迄今未有定论。武进《湖塘乡志》称:“生于江苏镇江”,可能是根据《辞海》之说。《辞海》又可能是以沈钧儒、王造时的《李公朴先生事略》:“生长镇江”为据的。其他有关文章,避而不谈。近年于东村李氏故居发现一帧照片,系1915年所摄,上有二兄翰芬题跋,年久翻黄、模糊字以□代之,疑字加()号,现抄录如下(标点系笔者所加):

父年七旬有九,居淮卅余年矣。兹将还居江南尔,人生快事也。但(芬)刻从戎末海。难于随侍,又不能按时定省,殊深愧怅。特同四弟祥三人合拍一影,略解后来(白云)□□□□时已卯中秋后八日,翰芬谨志于淮寓。”(原照附印)按乙卯系民国四年,即公元1915年,中秋后八日为农历八月二十三日,即公历10月1日。此件弥足珍贵,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解开了公朴先生出生何地之谜。

“父年七旬有九,居淮卅余年矣。”这说明公朴父亲增培约在光绪十年(1884,甲申)前后,就到了淮安。据此,综合《宗谱》、《合影题跋》以及方仲伯的《李公朴》等诸种资料,可作如下分析:

公朴父亲李增培,青年时代外出谋生,先在镇江沈姓京广洋货店为佣,继至扬州又展转至运河重镇淮安府山阳县(现为淮安县),在某富绅家管事。时年46岁左右,正当年壮力强,稍有积蓄,复娶程氏(1865—1930)为妻。程时年仅19岁,与李相差26—27岁。其时长子永仁已13岁,次子永义10岁左右。光绪28年(1902),父已65岁,母程氏37岁,始生永祥(公朴)。时三兄永康(公愚)已17岁(1885年,即与程氏婚后一年所生),粗识文字。这时或许更早一些已在镇江学徒、当店员或经营商业。永康之后、永祥之前,程氏还生有一女,嫁淮安府樊仲沅。

1915年,“还居江南”时,长兄永仁已于九年前即1909年病故,时年33岁,配淮安府田氏,时年34岁,无子。生一女,后适淮安府王纫秋,可能因已结婚.所以没有随祖父南返。田氏年轻守寡,没有再嫁。《宗谱》称:“卒年失考”,死后与其夫合葬于湖塘桥师姑滩祖茔。

次兄永义(1878—1919)(即翰芬),据方仲伯称:“曾行医于淮安,也早逝。”据合影《题跋》:刻从戎东海”,可能是去部队当军医,当时年约36—37岁之间(婚配情况及墓葬地址见前)。

三兄永康(公愚),同母生。去镇江学徒前可能已与淮安钱寿昌女结婚,无出。1915年时,永康已30岁,与钱氏同年。

结论:公朴父增培来淮安后始与其母程氏结婚,长嫂田氏系淮安府人,侄女适淮安府王纫秋,三嫂是淮城钱寿昌女,胞姐适淮安樊仲沅,这一切足以证实李氏“居淮卅余年”所发生的姻亲关系。综合上述情况,我们可以这样说:李公朴原籍武进,出生于淮安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后随父母迁居镇江,所以“带有淮扬口音”也。

四、学业

公朴先生十三岁前一直生活在淮安,读过几年私塾,文墨较好,书法秀丽,都是幼年打下的基础。

1915年离淮去镇江后在合兴盛京广洋货店学徒期间,业余自学。五四运动期间,因抵制日货,揭发奸商弄虚作假的无耻行为,气愤地把伪装的日货摔出店外,因而被主人开除,李即弃商就学。1919年秋入私立润州中学。1920年考入武昌教会学校——文华大学附中,因闹学潮又被开除。1922年(21-24岁)转入上海沪江大学附中,毕业后入沪江大学就读。

1925年参加中国国民党,1926年去广东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退出国民党,离开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前敌指挥部(总司令何应钦)总政治部,在上海组织“环球通讯社”,受国民党反动派压迫未成。1928年8月赴美,在阿雷于州雷德大学政治系学习。1930年回国,开始投入抗日爱国的民主运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