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县抗日民主根据地一建立,孙毓俊同志就担任我和平乡乡长(“和平乡”在钦工西面)。他虽然是一个乡长,可是,当时的淮安十一区、十二区干群都知道他能打仗。这两个区一发现敌人,孙毓俊的“父子兵”马上就来增援。
要说孙毓俊同志的英勇善战事迹,还得补叙一下他家和他本人的一段往事:孙家离钦工一里多路,庄名“西孙”。
毓俊的祖父是个农民,名叫孙大发,一生勤奋劳动,省吃俭用,家里逐步买了二百多亩地。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他虽有这么多土地,却基本上靠自家耕种,只雇少数长工,也不出租,当地农民叫他“肉头户”。
孙毓俊家庭经济虽然比较富裕,但在地方上却没有政治势力,经常受人欺压、讹诈,乡保长要敲他竹杠,土匪也经常想从他家里捞到油水。后来担任民主政权第一任县长的赵心权同志,在淮安建立民主根据地之前,有时住在他家,向他家人宣传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们全家都表示拥护。1940年秋,淮安县民主政府成立这一天,孙毓俊的父亲孙应章亲自带着三个儿子背了四支枪和古驿乡颜景运率领的农民自卫队一同到县政府担任保卫工作,直到淮安大队成立,县政府有了武装警卫的时候。赵心权县长委任孙毓俊为十二区和平乡乡长,颜景运为古驿乡乡长。因为当时和平、古驿两乡还都是敌我争夺的地区,因此,孙毓俊、颜景运都是民主政府的两个秘密乡长。到1941年春,这两个乡才公开宣布成立民主乡政府,孙毓俊便组织自卫队打鬼子保家乡。
1941年,淮安北乡土匪多如牛毛,加上敌伪抢粮“扫荡”,国民党军队敲榨勒索,情况复杂,战斗频繁。孙毓俊父子勇敢善战,周围村庄的自卫队一打仗,就会想到请孙毓俊支援。哪里有他父子到了,那里的自卫队胆子就壮,原因是他们枪好,子弹足,更重要的是“父子兵”一条心,打仗勇敢。所以,当时每次战斗都有孙毓俊同志参加。由于和平、古驿两乡的自卫队,在建立根据地以后,配合密切,互相支援,战斗力强,夹滩土匪刘大呆子、刘小呆子兄弟俩每次到根据地抢粮,都越过和平、古驿两乡,绕道而行。
1943年春,日伪对淮安东北乡进行大规模“扫荡”,孙毓俊同志带领的自卫队等于脱产了,整天和古驿乡自卫队吃住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反“大扫荡”一结束,打开钦工据点,我党开辟十一区时,孙毓俊始终同我们一起工作和战斗,这时他已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打仗,总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当时在十一、十二两区自卫队中提起孙毓俊,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的。就这样,孙毓俊同志英勇顽强地战斗一直坚持到日本鬼子投降。
抗战胜利后,孙毓俊同志参加了我主力部队。全国解放后,孙毓俊同志转业在安徽蚌埠市卷烟厂工作。在十年浩劫中,这位抗战有功的乡长竟不幸被迫害致死,直至“四人帮”垮台以后,才得到平反昭雪。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