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1857—1909),字铁云,别号老残,又署洪都百炼生。他一生不仅对文学、水利、数学、金石考古等研究较深,贡献非凡,著有《老残游记》、《治河七说》、《弧角三术》、《铁云藏龟》等书,有的著作久已传诵海内外,而且他还做过医生和商人。《续丹徒县志·刘成忠》载:“次子鹗直隶候补道,亦通天算、医术、金石考订诸书。”说明他对中医学有一定的研究。值此刘氏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之际,谨撰斯文,以示纪念。
一、行医生涯
刘鹗祖籍丹徒,生于六合,幼年随父母迁来淮安,住城内地藏寺巷。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父亲刘成忠博学多才,母亲朱氏也精于音律、医学。故刘氏从少年时代起,就受教于父母,学习了数学、治河和医药等方面实际知识。
刘氏生活的时代,主要是清同治、光绪年间。当时淮安中医较多,影响也很大,“已形成了以温病学家吴鞠通为宗师、以温热病学为研究中心的‘山阳医学’流派”①。淮安一些文士也开始对中医药有所研究,与刘氏同时期的著名文士程岫峰、顾竹侯等对中医药研究均有建树,刘氏深受影响。刘氏青年时代还与淮安河下名医何金阳(字承宣、民初淮安名医何干臣的祖父,后迁城内府市口行医)“互相研习,受益很多”②。光绪六年(1880)又拜当时哲学宗派中“太谷学派”的传人——在扬州讲学的仪征李龙川为师,“李也精于医,又得到一些指授。”②故刘氏医药知识功底扎实,为后来悬壶济世打下了基础。
光绪十年(1884),刘氏在淮安南市桥开一爿烟草店,同时在河下“还开了药店”③。“年终,亏折几尽,烟肆遂歇”④,药店后来也歇业。不幸其父病故,“又丧了人口,心中不快”②。刘氏开始游食江湖,行医济世。光绪十一年(1885)悬壶于扬州木香巷,故其子刘大绅谓:“先君遂去家至扬州,依戚卞氏。不得意,且无以为生,乃悬壶为人治疾,依然门可罗雀也”⑤。几月后,又“受了家庭的怂恿去南京应考,但因本非所愿,故未终场就转道六合外祖母家中住了数月”⑥。光绪十三年(1887)刘氏“以歧黄术游上海”⑦,“旋又弃而学贾(开设石昌书局),尽丧其资。
光绪十四年(1888)河决郑州,鹗以同知(衔)投效于吴大澂,治河有功,声誉大起,渐至以知府用”⑧。此时刘氏还照往常一样,继续钻研医药知识和行医。例如光绪十九年(1893)还给泰州高尚尊(即《老残游记》中之高绍殷)小妾用辛凉发散的“加味甘桔汤”治愈喉蛾(扁桃腺炎)一病,揄扬后,“谁知一个传十,十个传百,官幕两途拿轿子来接的渐渐有日不暇接之势”⑨。在山东历城县,曾教知县儿子朱燮臣学医②。刘氏壬寅(1902)五月十三日《日记》还记载有:“午前就席达侯诊病”;十八日《日记》也记载有;“青城头晕,呕吐数次,服霍香丸乃至(止)”等⑩。
其孙刘蕙孙谓:平常“他轻易不肯开方,遇到家人戚友,患病危殆,群医束手时,自己出手常能一剂而愈”②。其曾侄孙刘德馨也谓:“我家一向不收分文给人烫药,治烫伤已几十年,并一直延续至今。我父亲(刘厚广、字伯宽)说过,这是家传的方子,要世世代代给人家,这是祖上的遗嘱。现在想来赠送烫药一事很可能是铁云公所嘱”③。从上述中可见刘氏医术很不一般。
刘氏致力于中医药的研究,从未间断,甚至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被诬陷遣戍新疆之后,念念不忘边地乏医,仍“温习医理”④,常潜心研究《内经》、《伤寒沦》、《金匮要略》等书,还编写医著,直至病逝。
二、医学著作
刘氏一生博学多才,对中医药的研究也颇有成就。著有《温病条辨歌诀》、《要药分剂补正》、《人寿安和集》、《老残医记》等。著名小说《老残游记》一书的主人翁,也是以一个浪迹江湖的医生形象出现的。
《温病条辨歌诀》一书,系刘氏早年在淮安所著,该书是根据“山阳医派”宗师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内容改成歌诀,使人易学易通,便于记忆,也是“山阳医派”继名医李厚坤的《温病条辨赋》后又一本推广研究温病学的杰作。此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1980年前后在北京发现手稿,并经“刘氏后人刘厚祜、刘厚磐先生鉴定,确认为刘氏手迹”⑾。
《要药分剂补正》一书共分八册,系刘氏光绪甲辰(1904)、乙巳(1905)年间在上海所著,由上海汪剑农先生抄写,现此书抄本和《温病条辨歌诀》手迹均存藏北京中医研究院中医联合图书馆②。
《人寿安和集》(亦曰《人命安和集》)一书,是刘氏宣统元年(1900)所著。他认为“人之死于病者十之一二,死于医者十之八九;又外感之病不过十之一二,内伤之病恒十之八九;坏于消导发散者不得一二,坏于补药失当者十之八九也。”于是刘氏从《徐灵胎医书八种》、《医宗金鉴》、《医方集解》、《本草从新》等书,足资取材,参以心得,著成一书,定名《灵台伤感集》,“以其嫌于怨世,改名《人寿安和集》。其目“第一卷论说,皆发明经义,多前人所未发者。第二卷安内篇,内伤、以安五脏为主。第三卷和外篇,外感、以和营卫为主。第四卷妇篇。第五卷运气篇,运气者,五运六气,即黄帝《阴阳六论》七篇,王冰所以补《素问》之缺者也。”惜第二卷刚脱稿,正在修改润色,刘氏即已病逝④。据闻此书残稿现存新疆军区图书馆②。
《老残医记》一书,是记录刘氏诊治过的病案。据耿鉴庭研究员说:“现已在北京发现钞本一册。”此书现也存藏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联合图书馆⑾。
《老残游记》,虽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其主人翁是以一个名叫老残的摇串铃的江湖医生形象出现的,因此书中也写有临床治病的案例描述。如第三回里,讲述老残为江苏抚院内文案高绍殷(即泰州的高尚尊)小妾诊治喉蛾(扁桃腺炎)一病时,切脉后,老残道;“两手脉沉数而弦,是火被寒逼住,不得出来,所以越过越重。”接着看喉咙,颜色淡红,两边胖得已将要合缝了。老残对高公道:“这病本不甚重,原起只是一点火气,被医家用苦寒药一逼,火不得发,兼之平常肝气易动,抑郁而成。目下只须吃两剂辛凉发散药就好了。”于是他从囊内取出一个药瓶,一支喉枪,在患处吹了一些药,同时开了一张“加味甘桔汤”的药方,用了生甘草、苦桔梗、牛蒡子、荆芥、防风、薄荷、辛荑、飞滑石等八味药,并用鲜荷梗当药引子,三、四天后,病势渐退、形同常人。在第十九回里,又写老残到齐东村,为魏谦小女治伤。魏谦道:“我有个小女,四肢骨节疼痛,有什么药可以治得?”老残道:“不看症,怎么发药呢?”于是魏谦领着老残进了厢房,切脉后道:“姑奶奶的病是停了瘀血”。接着看了两手,节节青紫。老残道:“像是受了官刑的病。若不早治,要成残废的。”魏谦请老残照症施治,老残开了一个药方,并留下往址⑧⑿。上述两病案的描述,并非虚构,故其子刘大绅谓:“治喉病亦确有其事,以先君本精于医学”⑤。
从上述医著里可以看出,刘氏在中医学术上继承了“山阳医派”宗师吴鞠通的学术思想,保持了“山阳医派”的温病学体系研究方法和风格,又为“山阳医派”贡献了几本传世之作。从《老残游记》中所举的几个治病案例描述,也说明刘氏“医学功力很深,辨证精细,分析周详,立方遣药,审慎精当,有丰富的临床经验”⑿。因此刘氏也称得上是淮安清末年代“山阳医派”的一位著名医家。
主要参考文献
①马济中、殷大彰:山阳医学派简介,《淮安报》第1662期。
②刘蕙孙:《铁云先生年谱长编》,齐鲁书社1982年8月一版。
③刘德馨:我的回忆,《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一版。
④蒋逸雪:《刘鹗年谱》,齐鲁书社1980年6月一版。
⑤刘大绅:《关于老残游记》、《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一版。 .
⑥刘厚泽:《刘鹗与〈老残游记〉》、《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一版。
⑦罗振玉:《五十日梦痕录·刘铁云传》。
⑧鲁迅:《清末谴责小说与〈老残游记〉》。见《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
⑨刘鹗:《老残游记》,齐鲁书社1981年2月一版。
⑩刘德隆、朱龠、刘德平:《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一版。
⑾严薇青:《〈老残游记〉再版后记》,齐鲁书社1981年2月一版。
⑿周贤道:《精通医道的刘鹗》,《健康报》第2415期。
(本文承县政协马济中、邵寄声两先生指导,附此致谢。
——作者附记)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