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学,是中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她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固有的医学文献至为丰富,如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及其他一些医籍,早受到日本、朝鲜等国医家所重视,并予以继承和发扬。特别是日人丹波元简氏对《黄帝内经素问》尤有深刻的研究,著有《素问识》八卷,惜其对以前的诸家注释,只“举众说,不敢抉择是非”,无裨于后之学者。此外,还有药物学巨著即《本草纲目》,已译成多种外文,风靡于全世界。在当前实行对外开放进行学术交流的大好形势下,很有必要将中国医药学最宝贵的、到现在还有实用价值的、第一部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向全世界作广泛的传播。但由于代远年湮,《内经》的文字,既多古奥且有错简讹舛。只有实事求是地取其易于理解、且切合实际的部分,予以注释和语译,务求阐明经旨,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然后再进行忠实的翻译,期其能够为国内外医学家提供有益的资料,从而丰富现代世界医学的内容。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早含有极简单的哲学思想,即古朴的辨证法和唯物主义因素的一部经典著作。《易系辞》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认为阴性与阳性乃矛盾对立的两种事物,阴阳两性事物矛盾对立是事物的普遍规律。并指出阳刚阴柔,刚柔相推而变化生,事物的变化,是旧者退而去,新者进而来。这就体现了《周易》作者已认识到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变动不居,皆生皆灭。到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和科学,都有较大的的发展。《黄帝内经》的作者,就接受了当时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最主要的是,引用具有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阴阳两者,以阐发人们生理、病理和为防病、治病服务的诊断、治疗法则、方法使用等方面的所有问题,而阴阳两者的要领,就在于,说明医学部门所有一切事物,也是和世界上其他所有事物同样地包含着矛盾,并不带有丝毫神秘色彩。在医学部门,无论其为阴性或阳性的事物,它们绝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具有互为消长、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等等的运动。所谓阳性或阴性,是从其运动的性质、形态刚或柔来决定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运动是物质存在方式”(《马、恩、列、斯论自然科学》)。所以,对中医学上的阴阳来说,无论说成阴阳或阴性、阳性,都是代表着对立物和统一物中的两体。也正是由于医学部门所有事物的内部俱含有阴阳,就产生了每个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引起每个事物的发展变化。就机体来说,主要的发展变化,就是机体每个物质的自我更新,也就是生命生存基本条件的新陈代谢。正如上面所说:“旧者或退而去,新者进而来”。《素问·天元纪大论》也曾指出:“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但必须指出:《内经》和《周易》同样地误认为天下矛盾对立的两种事物,都是一为阴性、一为阳性。这当然是不科学的。然而古老的中医学,假使离开了阴阳,就无法认识人们生理和病理方面所存在的所有矛盾,更谈不上如何正确地处理好这些矛盾。此其一。其二,《内经》里阴阳二字,往往代表着很多事物的对立双方。朱丹溪曾在《局方发挥》里说:“阴阳二字,固以对待而言,所指无定在……。”指出了阴阳二字,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概念。但是不为历来注释《内经》者所注意,以致注释模糊,令人迷惑不解。因此,如果我们在明白了解上述两点的前提下,站到现代哲学科学先进水平上,回过头来分忻《内经》,就有可能对《内经》这一伟大的学术巨著,做出更为接近实际和更为深刻的说明。这并不是把古人本来没有的东西硬加到古人头上去,而是尽量运用新的科学和哲学来分析和发掘古代文化遗产的宝藏。
《内经》的权威性之所以历久不衰,而且越来越引起东西方医学家研究的兴趣,其主要原因就在于:
一、她依靠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认识到她的研究对象的有关各个事物的本质,其内部莫不包含着阴阳两者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二、她对研究的对象——关于医学部门的人,不是孤立地对待,而是和自然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很自然地建立了生命、自然、社会统一的医学模式,从而论证了医学部门和有关的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三、在机体内外环境整体统一的观点指导下,提出了机体出、入、升、降的运动,形成不断的生、长、化、收、藏的变化,体现了生命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
四、在认识辨证法两点论的基础上,对发病学树立了内外因的统一即正虚与邪实双方构成任何疾病内部邪正斗争主要矛盾的观点。
如上所述,在现在看来,还是崭新的,而且具有切合实际,不可磨灭的真理。为此,我们现在对《内经》进行整理、注释、语译和翻译,不在于它是我国最古的一部医书,而在于它有真实的科学价值。尽管它仍然停留在朴素直观的水平上,甚至还存在着一些荒唐可笑的东西,但小疵不足以掩大醇。何况到目前为止,凡是正确运用《内经》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的临床实践,其取得的疗效,往往为现代医学所无法做到,也无法理解,这是值得令人深思的。总之,对《内经》的索隐探幽,撷精摘粹,实为当务之急,而不容忽视也。
一九八五年二月于上海 时年九十有一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