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的淮安新闻业 / 杨锡祺

一九四六年十月,国民党反动派全面挑起内战,已经解放了的大片苏北土地,又重新陷入战争与灾难的深渊。

就在这个时候,淮安的一些所谓文人,都想凭借一枝笔杆子寻找生活出路。一个小小的淮安县城,报社、通讯社竟多至十几家,记者、通讯员多达几百人。原因是这些人既无正当职业,又要攫取权势,为了贪图不义之财,来满足自己腐朽生活的需要。一个县的范围毕竟很小,党政军警官职有限,哪里能容纳这么多的人呢?而这些人又都想高人一等,于是就向新闻事业圈子里钻。当了记者就成为“无冕皇帝”,可以凭这个特殊身份,以采访为借口,游窜衙门,周旋于达官显贵之间,就好乘机干出那些“说人情”、“端盒子”、“拦驴头”(注一)的勾当,自己也就可以从中浑水摸鱼,大捞油水。遇到公开的宴会,常为不速之客,可以饱餐一顿,大快朵颐。如蒋建白为了争取竞选伪国大代表的选票,在淮安蓬莱草堂(注二)菜馆大摆酒宴,招待新闻记者,为其大造竞选舆论。也有些人为了谋取一官半职(如区、乡、镇长等)弄几桌饭请客,记者也闻风而至;某些家庭举办婚丧喜寿大事,他们也去凑凑热闹。实在无处可吃,三五“知己”跑到菜馆里叫几样菜,吃完了抹抹胡子说一声“记在帐上”就扬长而去。老板也是敢怒而不敢言,还要勉强陪笑地送走这些老爷们。有的更异想天开,编出一套谎言在报上为某些科长、区长、队长“歌功颂德”,只要一经发表,不愁那些被“歌颂”者不请客酬谢。这些人耳风很长,只要听到可以伸手的消息,就大敲竹杠,对于当过汉奸的、有桃色纠纷的、囤积居奇的,以及其他触犯刑律的各式各样的人,十敲九灵。例如淮安东门有个大地主高符九因煮鸦片烟起火烧死老尼姑一事,这些人就大做文章,结果敲得家产殆尽。商人徐晓如、杨嵩生以低价买了一大批军用物资(棉花、汽油)转手贩卖,获取巨额利润。每一家报社、通讯社都在这笔交易上敲到伪金圆卷(注三)亿元以上。最严重的是动辄用“通敌”罪名无中生有地敲诈某些与共产党干部有亲戚关系或有其他牵连的人,也都百发百中。当了记者既有如此之多的好处,谁都想当,再说当也太容易了。不管你文化程度高低,政治地位如何,想办报馆,办通讯社,只要背后有座“靠山”,就可以向国民党宣传部门申请登记,也可以先声明一句:正在申请登记中,不等待批准,就可以“开锣唱戏”了。如果想当记者,找个把头面人物谈谈,报社、通讯社聘请书马上就混到手了。这里也得补充一句:也有些人为了躲避征兵,又怕被人敲竹杠,千方百计钻进新闻界取得一张“护身符”,就可以高枕无忧,别无其他目的。

下面说说各报社、通讯社及其驻淮记者的一些情况:

一、报社

1、宁淮报  创刊于一九四六年底至淮安第二次解放止。发行人戴鉴心,社长刘汝骥。以国民党县党部为靠山,以牛作善(时任淮安县长)为董事长。记者有戴寄湘、罗国九、林国宝、许用九等(其他挂名除外)。戴鉴心亲自负责编辑,日出十六开石印报纸一张。内容以刊登淮安县政府宣传部门供给的政令、布告等稿件为主,其他如国内外新闻均抄录自《中央日报》,地方新闻由记者采访。也辟了一个副刊栏,另外还登些启事、广告。销路主要靠县政府摊派订阅,通过商会向各商店硬送。经费来源:由县政府按月津贴,另外就是报费、广告费及其他非法收入。社址:青龙桥西堍戴寄湘宅。

2、建淮报  创刊于一九四七年初至淮安二次解放时止,中间时断时续。发行人蒋锦铭,淮安老二区人,是挂着“青年协会”名义在淮活动的特务组织成员。办报目的,大体也属于上述情况。蒋锦铭有了这顶“桂冠”以后,就在老二区(即现在石塘、朱桥、周庄一带地方)称王称霸,随身携带一支快慢机,出来坐包车(即个人专用的人力车),威风却也不小。这个报社也以牛作善为董事长,按月领取津贴。编辑李兰台,时去时来。李是办报老手,有一定文才。

他在报社时,报纸还能看看,李不在社时,一条新闻多至三十几个错别字,文理不通、报道失实的现象,无日无之,真是一张不成为报纸的报纸。记者于卓然、汪允中,挂名的通讯员很多。日出十六开石印(一度铅印)一张。内容:国内外新闻、副刊均抄录他报,另外再登些地方新闻。销路:每天印几十张应付门面,不讲销路,只求取得报社发行人名义。二区乡保长怕他,老百姓怕他,这就达到他办报的某种目的。社址:龙窝巷北头既济禅院内(原房在拓宽马路时拆除)。

3、青年日报    创刊于一九四七年四月,同年六月停办,为时不到两个月。“三青团”淮安县分团团报。发行人周世嘉,社长曹镇汤(分团宣社股长),副社长杨濂(未就职),总编辑杨衣言(即笔者)。国内外新闻编辑聂刚容,地方新闻编辑高鸿钧,副刊编辑王绍和,美术编辑兼记者张茂椿,采访主任边毓麟(未就职),记者汪洋(因烟、娼敲诈被解职),总务崔峰。“三青团”所属各区队均有通讯员。日出十六开石印报纸一张。内容:主要刊登江苏支团下达的宣传材料。国内外新闻由聂收听中央广播电台新闻整理刊登。地方新闻由记者、通汛员供稿。副刊辟有省淮中、县中、青光中学等校学生园地,另外也刊登启事、广告。经费来源:依靠报费收入,不足由曹镇汤设法弥补。销路:日销二、三百份由各区队推销。社址:西长街北头三青团分团部(即徐姓宅内),后迁至羔皮巷。停刊原因;①杨纽权以书记身份,不通过任何人,自己动手,利用报纸作为攻击他个人对立面的工具,造成杨曹之间的矛盾。②报纸是靠各区队推销的。报纸销了,有的收不到钱,有的收到钱不上缴,自己用掉,结果印刷、纸张等费用付不出饯,不到两个月就停刊了。

4、淮安日报  创刊于一九四八年四月,二十多天就停刊。董事长汤述周,发行人汤丙惠(淮安地方行政干部训练所教育长)。总编辑杨衣言(未就职),编辑李维馨、高鸿钓(钧?),记者除张茂椿总负责外,干训所不少职员兼任,通讯员均由在干训所受训回职的乡保长及小学教员担任。社址:十王堂市口干训所内。内容及停刊原因不详。

5、新淮安日报  创刊时间:—九四八年八月至同年十一月淮安第二次解放。发行人许宝华,社长张介纯(淮安农会会长)。创刊原因:许原在干训所工作,因与汤丙惠发生矛盾而离职,看到《淮安日报》停刊就来办《新淮安日报》,多了一个“新”字,无疑是用来刺激汤的。编辑任冀皋、丁步洲,记者汪允中、张茂椿、于卓然,日出十六开铅印报纸一张。内容:偏重于地方新闻,报道比较正确。销路:日销二百份,以商店、机关、学校及农会为主。经费来源:除报纸收入外由张介纯支持。社址:大鱼市口西光复小学校内(原系周钧太史宅第,现已改为民用住房)。

二、中央、省报驻淮记者

1、南京益世报(天主教教报)驻淮记者兼经销主任杨衣言(即笔者),救国日报驻淮记者兼经销主任罗经,两人共同负责报导淮安重大新闻,除按稿领取薪津外,还有其他收入,如每人经销报纸二百份,按报费百分之四十上缴,每人每月可实得经销手续费百分之六十即相当于一百二十份报费,每月每份报费金元券(注三)二元,合计每月收入金元券二百四十元,按当时价格折合大米二千四百斤,超过一般工作人员薪金。

2、江苏省苏报驻淮记者
先由欧锡同(干训所教育长)担任,后改由杨衣言担任。

3、江苏新闻社(无党派)两淮分社
社长杨衣言,副社长许宝华,秘书杨大钧,采访主任金鹤九,记者张茂椿,专门报道两淮新闻。

三、省通讯社淮安分社

1、江苏建国通讯社淮安分社(中统外围组织):社长于怀玉(中统淮安县负责人),副社长邵则鸣(挂牌中医),编辑郝炳南,记者罗经,通讯员以汪洋为首达数百人之多,遍及淮安城乡各地,以记者作为公开身份为掩护,专搞特务活动,其中上层人员还佩戴社章及武器。

2、江苏三民通讯社淮安分社(属省“三青团”领导):社长周世嘉(“三青团”淮安分团主任),副社长杨纽权(“三青团”淮安分团书记),编辑朱家谦(“三青团”淮安分团组训股长),记者曹镇汤(“三青团”淮安分团宣社股长)。

3、中国文化服务社淮安支社特约地方通讯社淮安分社
社长许宝华,副社长秦公超,记者汪允中等。

四、本县通讯社

1、光淮通讯杜
原在《青年日报》担任记者的汪洋被发行人周世嘉解聘后,没有靠山了,于是投奔于怀玉干特务。在中统内部未得到重用,求援于薛仲安。薛在抗战前是光淮通讯社成员,经薛为其筹划,汪将淮安光淮通讯社这个名义弄到手,自任社长,任丁东为副社长,周鉴三为编辑。汪洋由于有了于怀玉庇护,在淮安横行霸道,无所不为,无恶不作。他经常身佩六轮手枪,挂着“建国通讯社”和“光淮通讯社”两个社章,吸毒嫖妓都是“白儿大”(注四),其他更不必说了。他们的党羽遍布淮安,与各区地痞、流氓、安清帮结拜为把兄弟,以蒋伯萱、彭三娘(开设喑娼的老鸨)为首共有百人之多,公推汪洋为老大。
有些比较富裕的农民,想借汪洋的势力躲躲风,就让其子认汪为义父。江每收一个干儿子要十石米。他有了一批把兄弟作为骨干,每个把兄弟又吸收党羽。这样,光淮通讯社的势力,越来越膨胀,其中成员究竟有多少,很难统计确切数字。这些特务到处敲竹杠,敲到手就提“红”给汪洋,敲不到手的抓来就送交中统于怀玉处理。还有一些有后台的不好硬动手,就编造假新闻,用通讯社名义油印出来,到处散发,借以达到不可告人的卑鄙目的。他经常在新闻界人面前说:“通通也快活快活。”(“通”即指寻找借口攻击人)

2、革新通讯社
与汪洋一样受过周世嘉处分的眭大观,也仿效汪洋向于怀玉频献秋波(参加特务与否不详,经常喊于为“二哥”),得于之力成立革新通讯社,自任社长,正企图步汪洋后尘的时候,拨“团派”的河下镇镇长朱公宪拉去,在该镇自卫队挂一个名义,在河下作了一些恶。淮安第二次解放,他随朱家谦、朱公宪率领十一区(即河下)自卫队南逃,一路抢劫奸淫,行至高邮被朱家谦枪杀了。

3、淮安接近第二次解放时,罗国九、许用九(均宁淮报成员)也成立一个通讯社,时间不长,情况不详,名称也记不清了。

注:
①端盒子、拦驴头:即替人说情拉关系,索贿行贿,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②蓬莱草堂:淮安城内著名的一家菜馆,地址在童王桥北小牛巷内,店主黄佩堂。
③金元券:1947年10月国民党为了挽救不可避免的经济崩溃的命运发行“金元券”代替“法币”作为通货,不到一年也和法币一样贬值到等于废纸一样。
④白儿大;淮安方言,即不花一个钱的意思。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 分享
评论 共1条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