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一年秋,驻在泰州城内的苏皖边区游击副总指挥李长江叛变,投靠汪伪组织,担任“和平救国军”第一集团军司令。原驻在兴化县城内的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虽然名义上还挂着鲁苏战区副总司令的头衔,但他所管辖的部队、陆军第八十九军及独立第六旅,在“黄桥战役”中已损失大半,当日寇派遣伪军第二十一师(师长刘相图)从高邮向兴化县城进逼时,韩德勤匆匆忙忙循着绿草荡,沿中堡、秦南仓向着盐城县属的安丰镇撤退。眼看伪军占领兴化县城后,不再北进,韩德勤从安丰镇又迁移到淮安县东乡蒋桥镇。在这里又重振旗鼓,铺张开江苏省政府和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部两个衙门来。
这时,韩德勤所管辖的地区,仅有盐城县属的楼王庄到安丰镇一线;阜宁县属的益林、风谷村一线;宝应县属的八迁、黄浦等运河线以东各乡;以及淮安县运河线以东各乡镇。全地区面积,东西不足百里,南北仅有四、五十里。当时人们戏称韩德勤在淮安东乡是一个“百里侯”。
地区虽小,大衙门的架子不可不摆。一九四二年春季,韩德勤为了统筹辖区里的粮食,以便控制军粮和民食,麦收前,在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部里,添设了一个粮食管理处的机构。委派参谋长吕汉劲兼任处长,另派原民政厅厅长王公琦和陆军第八十九军副军长贾蕴山为副处长,处理实际业务;委派曾做过宝应县县长的刘百荣,担任副处长兼秘书主任。换一句话说,吕、王、贾都是空挂虚衔的,刘百荣是真正操有实权的人物。
粮食管理处成立后,在所辖的四个县(盐城、阜宁、宝应、淮安)里,也都成立一个粮食管理分处,由各县县长兼任分处主任,另外选一名地方士绅担任副主任,分处设秘书一人、股长二人、股员若干人,管理粮食的征集、分发、加工、储存等业务。
当时,管辖地面比较大的是淮安县,其次是宝应县,因此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部所辖各部队的军粮,大部分在淮安和宝应两县提取。盐城、阜宁两县仅有一小片土地,所征粮食,只够分配县属各机关公教人员食用。
刘百荣在抗战前后,曾三度出任宝应县县长,他在江苏政坛上,是一个有名的人物。他出任粮食管理处的副处长兼秘书主任后,首先就着眼在淮安和宝应两县的粮食征集和加工处理上。过去在国民党政府当过县长的人都知道,要想办法弄钱,必须在钱粮(即田赋征收额)上弄花巧。刘百荣几次当过县长,当然是个中老手。他到任以后,首先到各县去视察一遍,借以了解各地粮食的生长情况,到收割时,可以确定征收的比例。
当时,淮安县县长黄相忱在韩德勤面前,可算是一个“吃香”的人物,因为他背后还有新任第八十九军军长顾锡九撑腰。刘百荣知道,在他的范围内,不便动脑筋。于是他对宝应县县长陈海波就不放松了。
麦季开征时,刘百荣规定每一百市斤麦子,磨净面粉七十八市斤,剩余麸皮作为加工费用。稻子开征时,每一百市斤机净米七十六市斤,每二百市斤稻谷,折合净米一百五十二市斤为一石。剩余碎米及枇糠,作为加工费用。
淮安县粮食管理分处,将各区征集的稻麦,分由各区区长负责征集,并找储存地点保管,军队提取粮食时,由当地加工厂按照标准,代为碾成面粉或大米,剩余的麸皮、碎米,粃糠由加工厂留作加工费用。故县粮食管理分处,仅按照上级粮食管理处签发的“拨粮通知单”,分别分配给领粮部队,直接到各区仓库提取,与部队不发生粮食交付手续。
宝应县县长陈海波,因为辖区内粮食,由粮食管理分处统收统支,储存地点集中在县政府所在地(流均沟以南、沈家祠堂等地)。陈海波本人,也利欲熏心,在1941年秋季征存的稻谷内,擅自变卖二万五千市斤给宝应城内(已被敌人占领的沦陷区)商人。此事被刘百荣得知后,亲自到宝应县政府所在地调查,并当面询问陈海波有无其事,但陈海波坚不承认。刘百荣在宝应当过几年县长,熟识的人多,经过几次秘密调查,被他侦得了经手盗卖人的姓名,并取得了城内商人购买公粮的证明。刘百荣便检同证据,面禀韩德勤,将陈海波以盗卖公粮罪交军法处讯办。
刘百荣把陈海波治罪,目的是“杀鸡给猴子看”的。他认为:各县县长在办理粮食征集、分发、加工、储存上,手脚是不会干净的。所以在陈海波被拘押以后,他又到淮安县各地去视察。因为县粮食管理分处不直接交付粮食,他便把注意力集中到各区区长或乡镇长身上,结果在淮安第四区(车桥)区长邵育云的帐面上找到了疑点,便把邵传到军法处去讯问,后来,查无犯罪实据,也就把他放了。在第五区(蚂蚁甸)找到了成灌庄的乡长在公粮里掺加杂质,保管的仓库里有霉烂的粮食,吩咐县长要加以惩处。黄相忱只得唯命是从,把乡长施某予以逮捕。
1943年2月,日寇对淮东乡展开全面“扫荡”时,各区仓库里积存的粮食,被当地群众抢运一空。驻在宝应的伪军第二十八师,派特务营营长张伟彬,携带大批麻袋,想到各地仓库去装运时,发现库空如洗,他们只好空手而回。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