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青团”的全称是“三民主义青年团”,在全国设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省设支团,县设分团,基层设区队。
三青团组织在淮安出现是四十年代初。那时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退守在淮安东乡车桥、曹甸一带不足百里范围的地区,淮安几乎没有三青团员,所以未设分团,只设区队,属宝应分团领导,全称为“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苏支团宝应分团淮安区队”。第二任区队长是郝昭宣,淮安曹甸人,上海法政大学毕业生,是由当时江苏省政府秘书长马镇邦推荐的。除区队长外,只有一个名叫钱在朝(高邮人)的办事员当助手,每月由宝应分团拨给办公费及两人的薪金。
当时的任务虽然是所谓组织建设,但团员发展缓慢,只十多个人,多是八临中的高中学生,处于地下状态,未开展活动。一九四三年春,日寇对淮安农村实行“大扫荡”,韩德勤省政府撤退到安徽阜阳,区队也就随之解体。
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一九四六年下半年,国民党再次占领淮安,从党、政、军、团及参议会等各个方面强化统治,淮安三青团亦随之重新组建,仍隶属宝应分团,牌子也照旧。区队部设在镇淮楼西边一座楼上(旧址即现中百公司第一门市部),区队长由“复员”回来的朱家谦(淮安河下人)继任,区队副是他的嫡堂叔朱大章(又名朱公宪)。从此,三青团组织就在淮安公开了。
朱家谦回淮安后,先由朱大章和朱述祖帮场架势全力协助,在河下吸收了一批团员,首先发展了富家子弟崔峰,作为自己的得力帮手,但在城内只发展少数团员。这个时期,同时开展了他们的罪恶活动,参加党、政、军、团、参联合组成的特别会议(简称“特会”),秘密审讯和杀害中国共产党人及社会进步人士。在权力上,由于这时的国民党淮安县党部已失去了以往的“以党治国的黄金时代”,所以更没有三青团的份了。
一九四七年初,三青团为了扩大势力与国民党争衡,在淮安由区队扩充为分团,全称为“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苏支团淮安分团”。分团部设在城内西长街北头徐姓宅内,大门朝西。分团的骨干都是纨袴子弟,分团部由下列十二人组成:分团主任周世嘉,书记杨纽权,组训股长朱家谦,宣传、社会福利股长曹镇汤,股员朱鼎如、高奇峰,录事张廷藩,服务员陶然,任家驹、林展如(女),勤杂工丁相国、赵文奎。主任、书记均系江苏支团委任,周世嘉原是奉贤县分团主任,淮安城内人;杨纽权原任江苏支团服务员。编制是主任高于书记。
周、杨二人上任后,首先从加强组织着手,建立分团部的最高权力机构——“三民主义青年团淮安分团部干事会”(类似“常务委员会”)。干事会由七人组成,按规定分团主任、书记是干事会的当然主任、书记,干事有汤丙惠、朱家谦、姚仁寿、孙干祯、管力行等人。周、杨所以给原区队长朱家谦一个干事名额,是认为朱有野心,借以安抚他。紧接着,便是建立下属的区队组织。因为当时团员数还不多,所以起初只在河下和城内各设一个区队,河下区队长由朱家谦兼,区队副是朱大章、朱述祖二人;城内区队长是崔峰。
两个区队当时的任务都是放手发展新团员,不到一月,就各拥有团员一百多人。
一九四七年下半年,国民党的“国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为了扩大势力,争取选票,淮安三青团组织便进一步向社会各阶层、各行业扩展,区队、分队发展到二十八个,三青团员总数达三、四千人,最多的区队有二百多人。行政区除原有的十二个区队外,淮城又增设了四个。当时淮城(即第一区)计有瞻岱、勺湖、光复、忠孝及南门外六珠、北门外新联六个镇,其中瞻岱、忠孝两镇为党派势力,三青团无法渗入,只有抓住其余四镇不放,不多时各镇团员就发展到一百多人。各阶层、行业中成立区队或直属分队的有县政府、工会、商会、妇女、干训所(即“淮安地方行政干部教育所”)、中学及三青团机关等。
与此同时,分团还办了《青年日报》(营业部主任由樊炳森兼)和青光中学。此外,同年七月,又组织了一次“青年夏令营”活动,受训团员计有三十五人。这时候的淮安三青团势力就很快地发展起来了。
分团除发展组织及办理上下公文外,主要任务仍然是参加上述的“特会”,秘密审汛、杀害中共党员和社会进步人士。出席“特会”,只限于分团主任周世嘉和书记杨纽权两人。周除参加“特会”,每日里窜窜衙门,说说人情,参加宴会,以得一醉为满足,分团实权落在书记杨纽权和组训股长朱家谦手里。杨还利用自己的身份到淮安县立中学当上了“公民课”(政治课)教员,从中又攫取了一份薪金。分团其他成员也纷纷借用团力往上攀,如朱家谦后来当上了淮安县十一区区长,朱公宪当上了河下镇镇长,朱述祖当上河下警察分局局长。一些区队长也都各有所得,如马少甫、杨岳生等人,后来既是三青团区队长又是国民党区分部书记。一般团员,则可以仗三青团这个牌子,不受人欺,还可以躲避壮丁。
一九四七年秋后,国民党中央决定党团合并,进行党团员总登记,在普遍登记的基础上,再进行所谓“党员合格”
审核,三青团组织就此结束。淮安县党部因此成立了“党团合并筹备委员会”,成员有周世嘉、吴宝纯(县参议会秘书)、何寿鸿、杨纽权等人,何任秘书,属党派的人。从一九四七年底到一九四八年秋淮安第二次解放,这个组织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既未完成“登记”任务,更没有来得及搞“审核”,骨干分子都忙于逃命。至此,淮安三青团组织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彻底垮台也就彻底消亡了。
附注:本文根据杨锡祺、崔峰等同志提供的资料,并经查阅档案,整理而成。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