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淮安教育概况 郝鉴堂

郝鉴堂遗稿
淮安在满清时代是府城。自从光绪末年,废科举,兴学校,教育事业才有了一些变化。接着辛亥革命,民国成立,一直到解放前夕,这四十多年中间,经过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几个时期,关于教育状况的变革,错综复杂,现在分别略述于后。
一、行政制度
辛亥革命后,全县教育由县公署第三科掌管,下设县视学一人,学务专员(时间很短,后改为教育委员)二人,专负视察之责。之后,为了实现教育经费独立,又成立全县教育款产经理处,掌管教育经费(主任为谭景壬,字吉人)。
再后款产处撒销,改设劝学所(所长阮师凝,字钵香;魏琳,字景崔),又改为教育局(历任局长为:沈乃颐、幼成;童福廉、乐斋;伍五,天伟;牛万青,孟选),后改名县督学(李秉铬、王崧生、陈介春)。全县六个学区各设教育委员一人,历届教育委员人数很多(如陈汝骐,张简候等)。
北伐以后,一直到抗日战争期间,教育局继续存在,但分科办事,规模较大。到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反动派还乡,教育局撤销,由县政府教育科掌管教育事宜。科长以下设有科员、督学等。
二、具体措施
1、学校教育
①学校设置——民国成立后,学校设置徧重城区,计有东、南、西、北、中五个区初等小学校,采用单级编制;高等小学校是前山阳县高等小学的继续.采用多级编制,后又添设青云(在观音寺内)、模范(在三角侨)等小学。后来改为第一高等小学(在城内宝塔跟)、第二高等小学(在三角桥)、第三高等小学(在谷圩)、第四高等小学(在崔堡)、第五高等小学(在平侨)。此外,有乙种工业学校,系公立,设在“天妃宫”,半工半读;商业补习学校,设在旧县署福神祠,专供商店学徒补习文化之用。
北伐以后,城乡小学逐步推广,校数增多,如城区宝塔跟小学(校长陈汝骏)、三角桥小学(校长陈介春)、府上坂小学(校长李秉铭)、院东街女子小学(校长何维淑);乡区的谷圩小学、钦工小学、车桥小学、曹甸小学、平桥小学等都是完小。当时城乡初级小学也增设不少,定名为国民学校。民国十七年(1928)在城区开办过实验小学,后来又改为府上坂小学(校长有郭子通、邵贵骧、李秉铭等)。民国廿四年城乡小学一度改为中心小学,如河下中心小学(校长徐际铨),就是一个例子。
日寇侵华,淮城沦陷,县政府和教育局迁至淮安东乡车桥、曹甸一带。各乡设有中心国民学校和保国民学校,以贯彻管、教、养、卫的精神为主。抗战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城区有岳庙小学、勺湖小学、府东街小学等,乡区也设立完小和初小。
中等教育。清末在丽正书院(现淮安师范校址)开办学堂,叫做淮安府中学堂。聘请清代翰林周钧为监督。民国初年,改为江苏省第九中学,四年制;后又改为江苏省立淮安中学,分高、初中,三、三制。民国十二、三丰间,增设淮安县立初级中学,先在天妃官,后迁至宝塔跟(附设初级师范班)。为了造就师资,民国初年在青龙桥徐宅,开办甲、乙两种师范讲习所,甲种二年制,乙种一年制(校长崔克庆)。
民国十二、三年间又增设甲种师范学校,二年制(校长姚仁寿)。
抗日战争期间,省中迁到苏南,县中迁到淮安东南乡曹甸镇(现属宝应),后又迁至杨桥镇东边的赵庄,继迁到小施河附近的庞王庄,终因日军不断“扫荡”,形势恶劣而解散了。
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省中迁回,县中复课,并附设简易师范科。此外有青年中学一所(系三青团主办的),青光中学一所。
私立学校先有敬恭学校,地点在今沧河东边,校舍早己圮毁,分中学班和小学班,中途停办。河下莲花街有新安小学,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在抗日战争期间,组织儿童旅行团,到内地各处宣传抗日救亡大计,名闻全国。此外,教会还设有福荣学校。先在香渠巷,后迁至西长街(即现在县委会北大楼),系美国人办的。
②课程——中、小学一般都设置文、史、地、数、理、化、音、体、美和英语等科(小学英语后来废除)。民国初年更设有读经和修身两科。不久读经废除,修身则讲封建道德。国民党统治时期,改设为党义课,讲授三民主义(后又改为“公民”)。另外,还设有童子军课。
训导方面,高谈什么“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便是救国”。
每星期一各校师生都做总理(孙中山)纪念周。
中、小学课本先多采用各书局出版的书,也有教师自编讲义。后来小学则完全采用审定过的教科书。中学除用审定的教本外,也有采用未经审定的教本。
③师资——起初师范生很少,师资缺乏,多引用旧知识分子。其后师范生逐渐增多,本县又举办师范讲习所或甲种师范学校,并举行师资检定,用来解决师资困难。
2、社会教育
开始有简易识字班和半日制学校。后设通俗教育馆。并设置宣讲员数人,按期作街头宣传(宣讲员王巽甫曾在白天宣讲,称之为露天学校)。再后,又设夜校,并举办巡回文库,购置书籍,供民众阅览。城区和各乡区又设民众教育馆,但乡区只在大集镇设立,并不普遍。
三、教育经费
全县教育经费,一贯由田赋带征,另有学田收入。学生学费,中学收一部分,小学几乎全部不收。民国初年教育款产处在县公署监督之下,掌管一切收支。劝学所和教育局都仍旧制。学田招人承包,租金按季缴纳。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又成立全县学田管理处,由省厅委派专人负责。学田承包制度,一直沿用。可是教育经费时常被县政府挪用,不能按月发放工资,教育界经常闹欠薪甚至发生罢教事件。
四、教育研究
教育会是教育理论研究机构。本县教育会成立很早。从民国初年到抗战期间,前后只刊印过几期教育年报,内容并不充实。其它教育刊物很少,教育局曾派人到各大城市学校参观,也不经常。收获很小。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